“新版”桃花源打造多種旅游新業態,圖為風景如畫的秦溪風光。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繪出一幅超脫凡塵、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的美景,在每個中華兒女的心中種下了一個“世外桃源”夢。
人間是否真有桃花源?權威工具書《辭海》給出了答案。在有關“桃源山”條目的解釋中明確指出,桃源山“在湖南省桃源縣西南。下有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白馬洞,是東晉陶淵明所記桃花源的遺址。”
現在的桃花源已經是湖南常德的一張旅游名片,每年三、四月十萬株桃花競相綻放美麗如云。這里的山水田園之美,曲峪幽徑之靜,寺觀亭閣之盛,詩聯碑刻之豐,歷史傳說之奇,古鎮民居之秀,吸引了無數海內外游客來尋找心靈的故鄉。經過三年的提質改造的"新版"桃花源又以全新的業態出現在世人面前,美輪美奐的"世外桃源 休假聖地",為湖南全域旅游產業注入了一股強勁的發展力量。
香港商報記者 趙啟東 何雯
提質改造再現“武陵漁郎”足跡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是這樣描繪武陵漁郎如何發現桃花源的。經過三年提質改造的桃花源,已經讓這一情境打造成了一條旅游路線。
每年三四月份,十萬株桃花在桃花源競相綻放美麗如云。
沿着兩岸桃花盛開的秦溪,游客乘舟溯溪而上,前行20多分鐘後在唐詩橋碼頭下船,便來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桃花洞。穿過曲徑通幽的桃花洞,果然“豁然開朗”。秦谷里,一條清澈的小溪穿過房舍,溪水里還漂浮着兩岸桃林墜落的桃花瓣;飛簷斗角的農舍散落在青山碧水里,保留着秦代的古雅;身着秦裝的村民怡然自樂,或長笛橫握,笛聲悠揚,或緩慢前行,自在逍遙。連田里的耕牛也悠閑地啃着嫩草,完全不受游客圍觀拍照的困擾。
為營造《桃花源記》中“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盛景,桃花源景區自去年以來先後栽植了4000株桃樹。未來的常德桃花源景區還會加入全息動畫、3D特效等新科技展現方式,給游客營造穿越感;投資600多萬建設的景區導向系統平台即將上線;計划建設秦溪十里風光带,重現桃花源農民日常耕種勞作的場景,增加互動項目,增加游客白天游玩的樂趣。
人間仙境桃花源。圖為桃花源景區,這里已經是湖南的一張旅游名片。
據桃花源旅游管理區党委書記、管委會主任伍彩霞介紹,桃花源景區于2016年進行擴容改造,閉園改造後的桃花源景區變化很大,景區擴容了、道路變寬了、旅游要素也更齊全了,特別是景區特意建設的60多棟民宿隱藏在青山綠水間,共有700個床位應對游客需求。“現在常德桃花源打出的口號就是‘世外桃源、休假聖地’,桃花源就是讓人休假的地方。”伍彩霞說。
春耕開犁傳承農耕文化
重新開園的桃花源景區,面積由2平方公里擴大到12平方公里,包括秦溪、秦谷、桃花山、桃源山、五柳湖、桃花源古鎮、世界桃林博覽園、桃川萬壽宮等核心景區。其中,以展示農耕社會生活場景的秦谷被稱為“現實版桃花源”。
盛大的春耕開犁典禮展示了桃花源里的農耕文化。
對桃花源文化有研究的人一定知道,桃花源的文化首先是農耕文化,它不僅僅只是文章描述的場景,還是一種文化符號、精神寄托,人們向往的理想、健康的生活方式。漫步在桃花源,農耕文化的印記隨處可見。3月27日,一場莊嚴隆重的春耕開犁典禮更是將桃花源的農耕文化展示推向高潮。
典禮上,常德市副書記、市長曹立軍將草料喂給耕牛,並鞭牛三下,以示犒耕牛、開韁,隨即與常德市政協主席李愛國,常德市人大常委會党組書記、副主任沈習淼,常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龔德漢一起,推動耕犁,鳴炮祈福。開犁师傅一聲:“開犁啦!”,耕犁農事活動揭開了神秘的面紗。這寄托了中國千百年來農民對農事活動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期盼的典禮儀式將這個現場带入了一種莊嚴神聖的氛圍。
據了解,為充分展示桃花源的農耕文化,桃花源景區計划把秦溪打造成標志性景觀,建設秦溪十里風光带,除了兩岸桃花,還會因地制宜的把桃花源的日常農民耕種勞作的生活場景,洗衣燒飯、傳道解惑、打漁耕作、沐浴戲水的等場景一幕幕上演于秦溪兩岸,驚豔不斷,令人目不暇接,增添游客白天乘船游玩的樂趣。常德桃花源景區還給游客提供場地體驗春耕夏播、秋收冬藏,讓游客回歸中國獨有的桃花源記般詩意田園生活,感受農耕文化的獨特魅力。
桃花源景區里古色古香的吊腳樓群,吸引了很多游人來這里度假觀光。
傾力打造獨具特色的常德桃花源文化IP
在進入秦谷之前的唐詩橋上,數名身着秦裝的演職人員擺着各種造型吸引着游客的相機他們三兩成群,女一襲青衫挽發髻,男盔甲在身發披肩;他們中,或吹笙弄笛,余音嫋嫋,或長劍傍身,相視不語不言。進入秦谷,賣肉的屠夫上衣系在腰間,露出厚實的肩膀,大聲叫賣着,眼前擺着血淋淋的豬肉;賣雞的農夫已將大公雞擺放着斷頭台之上,任憑公雞悲鳴,他自穩如泰山不為所動。再往前走,賣鮮果的、美食的,玩雜耍的充斥其中,熱鬧非凡。這分明就是“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的秦人生活場景!過往的游客瞬間有一種穿越了的感覺。
身着古裝的“秦人”熱情好客,游客可以肆意品嘗剛剛出爐的桃花米酒。
游客們在這里還可以吃塊地道的粗糧饅頭,在葫蘆酒坊,可以肆意品嘗剛剛出爐的桃花米酒,在天工六藝坊,還可以學竹編刺繡,賞陶器木雕。總之,在秦谷里行走,不自覺的會上癮秦人的生活氛圍,想停下匆忙的腳步,切身體會一下村民怡然自樂,自在逍遙的生活方式,為自己久居城市的身心放一個假,做一個精神上的“SPA”。
據記者了解,近兩個多月來,桃花源接待游客近60萬人次。游客的井噴,正是得益于常德桃花源文化IP的打造。“桃花源提出‘世外桃源,休假聖地’的口號,把桃花源的文化通過田園休假、人文休假的產品體系來打造一個沉浸式的休閑空間,就是要讓游客一聽到名字就想來,看一眼就喜歡,來住了以後就舍不得離開。”伍彩霞說。
世界首個“十里秦溪”河流劇場驚豔亮相
白天看風景,晚上看演出。千古文章,實景重現。“游人在人聲喧語中上船,問撐筏的船工,問秦溪、問秦谷,問桃花繽紛是何時……”悠遠的歌聲,再一次將游客带入到夢中的桃花源。3月26日晚,大型溪流實景演出《桃花源記》在常德桃花源景區開演,18個演出點與自然景觀渾然天成,被河流劇場串成一線,重現人們心中魂牽夢縈的夢幻場景。
《桃花源記》實景演出以河流為媒介,是世界首個“十里秦溪”河流劇場。
《桃花源記》實景演出以河流為媒介、以畫中游的全新浸入式觀演模式,結合自然生態景觀打造世界首個“十里秦溪”河流劇場,生動還原了陶淵明先生筆下“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世外桃源”,並通過近400位演員真實還原陶淵明先生筆下的世外桃源。
看!夜幕之下,絢麗多彩的燈光效果將秦溪映襯得美輪美奐,乘船暢游在秦溪之上,天上的明月與繁星清晰可見,與溪畔的樹木交相輝映,不禁讓人恍如隔世。舟行中,垂釣的漁人、放牛的孩童、婀娜多姿的桃花妹、鄉親們的辛勤勞作、聲勢浩大的接親等場景在舞台上一一展現,陶淵明筆下“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生活場景感染了現場的觀眾。
觀看了升級後首演的媒體這樣評價《桃花源記》,稱它以秦溪為天然舞台,實現了人與大自然的巧妙結合,演出極具代表性,極具文化內涵,極具當地特色,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這是一場既包含了自然風光,又包含了人文特色的文化演出精品。”
《桃花源記》大型實景演出 再現的“落英繽紛”之景讓人身臨其境。
編者按:
走差異化路子闖出一片天地
要是問起“桃花源”在哪里,可能每個游客都會給好幾個答案,又或者一個答案也給不出。近年來,旅游產業發展的如火如荼,傍名著傍名人已經成為不少景區吸引眼球的主要營銷方式。爭奪“炎帝故里”,爭奪“夜郎之鄉”的新聞屢見不鮮,陶淵明虛構的“桃花源”也是很多景區競相爭奪的“帽子”。
雖然有《辭海》為佐證,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常德桃花源的名聲並不響亮,僅僅在上個世紀90年代進行了一些修繕和建設,後期再無大的作為,讓其他的“桃花源”搶奪了先聲。常德要如何彌補那段失去了的時光?走一條“差異化”的創新路子無疑才是捷徑。
那常德的“差異化”路子要從哪里起步?筆者認為常德可以從兩大顯著優勢入手。一是挖掘文化內涵,打造文化品牌。常德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民間故事感人,其中劉海砍樵、善卷讓王,花鼓戲、常德絲弦、常德會戰等家喻戶曉,充分利用和挖掘,必能產生文化共鳴,拉近海內外游客的心理距離。二是整合資源,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常德旅游資源豐富,有城頭山遺址、壺瓶山、柳葉湖、穿紫河、常德詩牆、江南畫牆、金銀街、大小河街、老西門等景點,這些景點猶如散落的珍珠,如果通過有機串聯,必能閃耀更加耀眼的光華。另外,常德與湖南旅游大戶張家界山水相連,如果能借助張家界的東風,聯合湘西打造湖南旅游金三角,共同整合旅游資源,統一策划統一營銷統一進行品牌推廣,必能事半功倍!
如果差異化路子走對了,名著名人“大腿”也只是錦上添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