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湖南 > 深度報道

品鑒長沙 探尋長沙非遺故事——創意星沙

2017-12-18
來源:香港商報網

美麗宜居的長沙縣。

  長沙縣,位于長沙市中部,湖南省東部,別稱「星沙」,自古為「三湘首善」,它東接瀏陽市,西、南連長沙市城區,北達岳陽市平江縣、汨羅市,瀏陽河和撈刀河貫穿境內,長沙縣哺育了黃興、李維漢、楊開慧、柳直荀、許光達、繆伯英、廖沫沙、田漢等仁人志士,還是原國家領導人朱鎔基、李鐵映的故鄉。

  長沙縣處于長株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核心地带,是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過去的一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80.3億元,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排名中,分別躍居第7位、第6位,獲評「2016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位居2017年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六名。

  長沙縣域內有眾多名勝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著名的長沙山歌,臘八豆制作、綠茶手工制作等非遺項目均在長沙縣內傳承並得到新的發展。

  香港商報記者趙啟東、張思靜

  山歌傳人楊世德

  長沙山歌歷史久遠,根據《長沙山歌》一書記載,長沙縣屬楚國轄境,域內的民間文化及民間信仰,深受「楚」文化影響,具有獨特的「湘楚」特色。從屈原根據這一地带的民間歌曲而創作的《楚辭》中,可略知當時民間音樂的風格。

長沙山歌傳承人楊世德和他的弟子。

  楊世德,長沙縣青山鋪黃鵠村人,市級非遺項目長沙山歌傳承人。盡管已72歲高齡,楊世德仍然精神抖擻,十分健談,在向記者現場奏樂了一段鑼鼓丁子後,楊世德對長沙山歌娓娓道來:「山歌是我們『作田漢』的歌,田里勞作後,這就是消遣。『太陽落水又落坡,大家打個散工囉歌;清水塘里洗洗咧手,放下褲腳旱煙子唆……』這就是很典型的勞動歌曲,插田、扮禾、擔谷,農活很累人,農村沒啥娛樂消遣,閑下來時大家就會來一段山歌,一曲唱開後,心情舒暢又有勁,這就是長沙山歌的魅力。

  盡管山歌好唱,但是收集歌詞歌譜卻很勞神。「山歌都是口口相傳,也沒有什麼歌譜。」楊世德說,山歌作者就是田間地頭的你我他,從來沒有特別記錄過,因此,從16歲接觸山歌起,56年來,楊世德在務農之余,走遍了長沙縣、汨羅縣的弼時、青山鋪和安沙兩縣三鎮,到處「搜」歌。

  「現在手機搖一搖可以輕松搜歌,我們那時候要翻山越岭到處問,同一個調子,歌詞有時有好幾個版本。」楊爹說,多年走訪,他接觸到了近百首長沙縣山歌,會唱並且登記下來的目前已有60余首,已經全部收錄成冊。

  為了傳承和發揚長沙山歌,楊世德還組織成立了長沙山歌青山鋪傳習所,招徒授藝,並定期去幼兒園及學校進行表演,普及山歌知識。青山鋪山歌傳習所自2016年7月開放以來,至今已吸引了逾萬人參觀,長沙山歌,在此得到新的發展。

  臘八豆大师陳江柱

  臘八豆,是湖南人非常喜愛的一種民間美食,其制作技藝據悉來源于湖南的鄉村和寺廟,特別在長沙地區的農村非常盛行,時至今日,長沙地區的農村老人還有制作臘八豆的習慣。在古華的《芙蓉鎮》中,就記錄有湖南的山鎮風俗,農歷三月三做清明花粑子,四月八蒸蒔田米粉肉……臘月初八制「臘八豆」。

湖南傳統美食,臘八豆

  陳江柱,長沙市級非遺項目臘八豆制作工藝傳承人,長沙新景原食品廠廠長。談及從事臘八豆制作的歷程,陳江柱坦言自己從小就有一份臘八豆情節,「我是吃着媽媽做的臘八豆長大的,臘八豆煎雞蛋、臘八豆蒸臘肉……,小時候的美食記憶里,臘八豆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正因為如此,食品發酵專業畢業後的他把所學與兒時母親制作臘八豆的傳統工藝相結合,研制出了安沙臘八豆制作工藝,即通過采用現代化工藝,打破臘八豆制作的季節約束,一年四季都可以制作鮮美的臘八豆。

  陳江柱告訴記者,傳統的臘八豆制作,一般在冬季,利用氣溫產生霉菌,菌與豆結合發酵,制成臘八豆,但傳統的方法耗時長,同時空氣中的其他雜菌也容易混入發酵過程,影響臘八豆的品質。為破解這一難題,他通過反復試驗,采用現代工藝,將制作流程優化,實現了對黃豆發酵環境的控制,加上實驗室里培養出來的菌種,終于將傳統工藝和現代化工藝結合,不僅可以一年四季制作臘八豆,並且臘八豆保質期大大延長,不加防腐劑的瓶裝臘八豆保質可達一年半。

  「我認為對非遺項目的傳承,不僅僅是要把傳統技藝保存下來,還要讓它們能成為具有生產力的東西。」陳江柱告訴記者,下一步,他將在目前食品廠的生產基地,規划建設傳統發酵食品文化產業園,以傳統食品生產加工為主,同時擬建設文化長廊,推廣湖湘傳統發酵食品,挖掘、普及、宣揚其文化精髓。古老的臘八豆,在今日的餐桌上仍可大放異彩。

  綠茶匠人周長樹

  長沙綠茶傳統的加工制作歷史悠久,《本草綱目》記載:「楚之茶,則有湖南之白露,長沙之鐵色。」可知湖南白露、長沙鐵色都是數百年前湖南的名茶,長沙茶文化可追溯到西漢時期,那時長沙縣人便開始生產茶葉,到了宋代最為鼎盛,現在每年清明前後,長沙農村家家戶戶仍在房前屋後的茶樹上摘下鮮葉,用一種草藥熏成『鐵色』,自飲或待客。」

傳統綠茶制作需要匠人精心打造。

  長沙縣域內的金井鎮,便是長沙綠茶的主要生產加工地。金井綠茶制作技藝的歷史文化,可從一條茶馬古道中窺見一斑。金井山區遺留的這條茶馬古道始于唐代,當時金井山區的茶葉通過馬帮小路與滇藏茶馬古道匯合,經廣西、貴州、云南等地,到達西藏,最遠到達尼泊爾、印度,這條千年古道見證了金井人世代事茶、以茶為生的歷史文化。

  周長樹,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長沙綠茶制作技藝」傳承人,從事綠茶事業50余年。周長樹告訴記者,他出生地就在金井,自小與茶為伴,受祖輩熏陶,對制茶有着濃厚的興趣。制作一杯傳統古法綠茶包括,鮮葉采摘,攤青,殺青,散熱、揉撚,干燥、造型,提豪,足火,袋裝入庫八道工序,每道工序環環相扣,只有做足功夫,才能制作出一杯上好的綠茶。

  「比如攤青,要自然萎凋6個小時左右,使茶葉的香氣慢慢地散開。」「攤青後,再將萎凋好的茶葉倒進炒茶鍋內翻炒,使茶葉均勻受熱,溫度和揉撚的力度都決定着綠茶的品質,因為手藝和手法的個人區別,每一位手藝人炒出的茶,都不會與第二個人相同,這也是手工制茶的獨特魅力。」談及手工制茶的點點滴滴,64歲的周長樹如數家珍。

金井茶葉已開發出多系列品類。

  金井綠茶名譽海內外,為了適應市場需求,現時的金井茶廠已采用機器制茶,「用現代設備改良傳統工藝,這也是一種傳承,順應時代變化,非遺技藝才能得到更長足的發展。」周長樹的徒弟,金井茶廠副總經理湯伯玲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已在茶廠內建設古法制茶體驗觀光區,將綠茶制作與旅游體驗相結合。長沙綠茶的招牌,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依然熠熠生輝。

[責任編輯:肖靜文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