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深度报道

品鉴长沙 探寻长沙非遗故事——传奇雨花

2017-12-15
来源:香港商报网

宜居雨花。

  雨花区,地处长沙市区东南部,北连芙蓉区,西接天心区,东邻长沙县,南至株洲市,是长沙的“东南门户”,区名源自长沙古佛道圣地——雨花亭,辖区内有被誉为“天然氧吧”的石燕湖、风景秀丽的同升湖、千年古刹清泉寺、省森林植物园等景区,是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雨花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云集众多非遗技艺,传奇的泥书、手工棕垫制作、洞井龙舞等项目均在此传承发展,非遗匠人们以精湛的手艺书写着传奇雨花故事。香港商报记者赵启东、张思静

刘上四和他的泥书作品。

  泥书大师刘上四

  “泥金书技艺”学名为“雨花堆字匾牌”,是一种在原木大板上堆字的工艺,用生漆、桐油、粘土粉末、鱼漂胶水等材料制作成流体状,将流体倒淋在原木大板上堆制而成。首先把原木板拼接成匾额牌形、刮原子灰再蒙薄纱,然后用勺子堆字,等流体干后盖生漆、贴金箔,最后刷桐油,一块泥金书匾额经过繁复的工艺程序之后大功告成,悬于厅堂,熠熠生辉,虽百年不腐,永葆光泽。

  刘上四,原籍湖南邵东,堆字匾牌制作技艺长沙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初见刘上四,他正在湖南农博会的非遗展区内表演泥书制作,只见他将做好的金色流体用勺子铺于牌匾之上,挥毫泼墨之间,一块流金溢彩的牌匾雏形形成。

  “这不是一朝一夕可练成的”,刘上四告诉记者,他们家族四代从事泥书技艺,18岁时,他师从于有名漆工罗金七,勤学苦练,经过40余年的摸索,才可谓掌握了这门技艺。“泥书匾牌制作有四个流程,第一步木板拼接成型,刮原子灰,蒙薄纱;第二步,生漆、桐油、粘土、鱼漂拌成流体;第三步,毛笔书写打底、勺子堆字;第四步,盖生漆、贴金箔、刷桐油,至此,一块匾牌才算完成。”谈及泥书牌匾的制作过程,刘上四如数家珍。

  匾牌难做,刘上四的传承之路也走得并不顺畅。过去,凭借这门好手艺,刘上四的祖辈给祠堂写字做匾,生意还算不错,日子也还过得红火。后来祠堂逐渐消失,连带着写字做匾的生意也是每况愈下,看着还有一个大家子需要维持,为了生活,10多年前,刘上四不得已放弃祖传的技艺,改行在当地开门面卖漆。

  传统的技艺即将消失,得知情况后的雨花非遗馆创始人郭存勇赶到邵东,邀请刘上四来长沙继续泥书创作,怀揣着对泥书的难舍情结,刘上四最终放弃老家的生意,来到了长沙雨花非遗馆,这才有了今日的长沙市级非遗项目“雨花堆字匾牌”。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改进,如今的刘上四,其作品融合了词赋诗文、书法和堆雕等多种艺术形式,其经手制作的匾额不仅可以让人欣赏到凝练而传神的内容、雄健俊逸的书法,同时还让人体味到泥金堆雕工艺细致和精美,作品屡屡被纪念馆和艺术机构收藏。“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创新,也是最好的传承。”谈及泥书技艺的将来,刘上四充满信心。

棕垫传人李祝意的镇宅之宝——山棕蓑衣

  棕垫传人李祝意

  棕垫,即采用天然棕树的棕衣制成的“棕床垫”,或“棕地席垫”等。它起源于宋朝,清朝时期达到鼎盛,流传已有千年历史,在中国床具发展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祝意,长沙市市级非遗保护项目(雨花手工棕垫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氏棕编第四代传人。1952年出生于百年棕编世家,姓氏来源为唐朝皇帝李世民的第63代子孙,16岁开始学习棕垫技艺,已有40多年的棕编制作经验,擅长各类尺寸的山棕床垫、山棕蓑衣、山棕茶刷、山棕饰品等制作。除此之外,李祝意还擅长传统木雕的制作,属于难得的双料民间艺人。

  李祝意16岁开始跟师傅学艺,从最简单的搓棕绳开始到撬蓑衣再到编棕垫,这条路走了将近50年,个中艰辛颇有体会。据悉,仅就最简单的搓棕绳来说,当学徒时每天就要搓50多根,而一根棕绳长度是六米,搓一天下来,手都肿了。

  经历过搓棕绳和撬蓑衣后,才能制作棕垫,一床手工棕垫制作,要经过分栋、打边子、铺形填充、锁线包边4个步骤,最慢最费工的就是锁线包边,虽说现在有机器可以缝,但机器只能使用胶线,而胶线几年后会烂掉,不像使用棕绳的,多少年都不会坏,所以,一床上好的棕垫,必须是依靠全手工打造出来的。

  凭借着撬蓑衣和编棕垫的技艺,李祝意带大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然而自2000年以来,随着机器制作工艺的提升和席梦思等床垫的流行,传统的手工棕垫渐渐没落。“从2000年直到去年,我有16年没收到一个徒弟,两个儿子虽然是我教出来的徒弟,也并没有传承衣钵,从事棕垫制作。”

  “难道真的要将这门传统手艺带到土里?”带着这样的思考,李祝意开始对传统棕垫工艺进行改良,在床垫的制作上让它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和美观的需求,除了棕编以外,李祝意还进行木工雕刻,精注神龛、神像、寺庙修复和古建筑雕花,适应当今市场需求。

  如今的李祝意,在雨花区的雨花非遗馆2楼设立“匠心棕艺”工作室,进行山棕制品的展示和宣传,并且定期前往非遗馆及学校授课,而李氏棕编也在今年迎来了第五代传承人,自己的儿媳。在非遗传人们的努力之下,经历改良后的百年棕编,在新的时代,仍然大有可为。

湘派龙舞的杰出代表——洞井龙舞。

  洞井龙舞传人周招娣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创造了无数璀璨的艺术奇迹,为世界艺术殿堂增添了夺目光彩,龙舞便是其中之一。湖南省长沙地区的龙舞历来颇为流行,种类较多,各种龙舞都有它不同的流派和风格。长沙市雨花区洞井镇盛行的洞井龙舞,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变成为湘派龙舞的杰出代表,是整个长沙地区民间龙舞的缩影。

  周招娣,中国第一位舞龙舞狮女教练、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洞井龙舞传承人,年近七旬的她至今仍活跃在舞龙舞狮的舞台。谈及舞龙,周招娣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我打小就喜欢看龙舞表演,那时候住在南门口,只要有舞龙表演,我就跟着舞龙的队伍经常跑好几条街,大人都找不着我在哪。”

  谈及细时候看到的舞龙盛况,周招娣仍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每到大年初八,农民队伍就风风火火进城到各个人家里面去舞龙了。在舞龙正式开始之前,大人们会带着自己的小孩在龙底下钻过去,这叫‘过龙门’,人们还会用剪刀剪开龙肚子上事先准备好的布条,这是‘剪龙筋’,剪了龙筋的孩子则会步步高升前途光明,然后才开始正式的舞龙表演。”

  怀着对表演的热爱,长大后周招娣到了湖南省艺校学习表演,1978年,进入雨花区文化馆工作,因为文艺教学工作的需要,在那段时间,周招娣接触了长沙市很多不同流派和风格的龙舞表演,也让她对民间龙舞艺术有了更深刻和系统的了解。

雨花非遗馆。

  周招娣告诉记者,湖南的龙舞艺术形式种类繁多,比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岳阳平江九龙舞,湘西祭祀仪式里的苗族接龙舞,郴州汝城的香火龙,张家界慈利县的板板龙灯等,而洞井龙舞则是湘派龙舞的杰出代表,它靠当地农民代代相传,始终保留了原始的艺术风格。

  洞井龙舞较为常见的有“布龙”、“三节龙”、“人龙”、“长龙”四种。“布龙”是受群众欢迎并广为流行的一种风俗集体舞,起舞时如同蛟龙入海,左右翻滚,气势磅礴;“人龙”系一种大型徒手舞蹈,不借助任何道具,主要由成人和儿童徒手交错搭建组成;“长龙”又称“摆龙”,在长沙地区和洞井镇都十分流传,这种龙龙头重、大,以跑动来展现龙的气势;“三节龙”的表演主要在高台上。

  从事龙舞技艺近50年来,周招娣一直致力于对洞井龙舞的传承和发扬,不仅经常深入各级校园进行表演和宣传,还以长沙为原点,将这一中华传统文化项目,带到了江苏、广东甚至美国,“不能让民族的文化在我们手上流失了”,提及洞井龙舞的未来,周老目光坚定。而近年来,长沙市对洞井龙舞的保护措施亦逐步完善,明文规定每年将组织参加或举办五次以上龙舞比赛或表演,每年组织龙舞队员进行四次常规培训,助力洞井龙舞发展。

[责任编辑:吴梓泳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