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行星資源”公司的工程師在對一個飛船模型進行最後的調試。這家公司旨在開采太空的小行星資源。
6月28日,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搭載飛船發射升空不久後淩空爆炸。
4月17日,NASA拍攝機械臂試圖抓住SpaceX公司的“龍”載人飛船,並將其拉進國際空間站。
當地時間12月21日,美國佛州卡納維拉爾角,SpaceX“獵鷹9號”火箭發射升空。8分鍾後,火箭成功著陸實現回收利用。本版圖片/CFP
12月22日上午9時33分,高約為70米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從美國佛羅裏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升空,將11顆Orbcomm通信公司的衛星送到近地軌道,並在8分鍾之後返回地面,准確降落在有SpaceX標志的空地。
“歡迎回來,寶貝!”SpaceX公司CEO埃隆·馬斯克在社交網絡上激動地寫道。這意味著,SpaceX實現了火箭回收利用這一革命性的技術。
在美國,像馬斯克這樣癡迷太空的企業家不在少數,如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穀歌創始人拉裏·佩奇。正是在他們的推動下,美國的太空商業化之路越來越繁榮。
回收火箭將大大減少發射成本
馬斯克的創業史,就是一連串輝煌的記錄。1995年,他成立互聯網公司Zip2,1999年,Zip2被收購;他繼續創業,創立在線支付公司X.com,也就是國際支付工具PayPal(貝寶)的前身。2002年,貝寶被eBay收購,馬斯克一下子成了億萬富翁,此時他才不到31歲。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矽穀取得勝利就是他們的人生目標,但對馬斯克來說,這只是他的一塊跳板。
出生於南非的馬斯克一直有個夢想——造火箭。馬斯克從小就每天花10個小時看科幻小說,18歲時移民到加拿大後,他選擇了物理作為專業。馬斯克十分迷戀物理學的思維方式,也更樂意把自己看成一個工程師,而不是到納斯達克敲鍾的生意人。
2002年,馬斯克創立SpaceX,正式開始他的這個瘋狂計劃。
自信滿滿的馬斯克原本預計,1年半內就實現火箭發射。但直到6年後,他們的第一顆火箭“獵鷹1號”才發射成功。
火箭發射成功後,SpaceX又把目標放在了回收火箭上。但在“獵鷹9號”成功試驗前,SpaceX的回收火箭項目多次遭遇失敗。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今年3月,火箭差不多成功著陸,然而又“摔倒了”。今年6月,SpaceX的最後一次發射,還出現了火箭爆炸事故。
“獵鷹9號”火箭成功實現回收意味著什么?
據馬斯克透露,“獵鷹9號”火箭的制造成本為1600萬美元,燃油成本僅為20萬美元。這次實現回收的是一級火箭,意味著火箭成本的80%可以縮減,如果一、二級火箭都能回收,那么發射一次火箭,只需20萬美元的燃油費用,減少的1600萬美元的費用可以大幅降低發射成本。毫無疑問,如果可以將火箭回收常態化,將極大程度削減火箭發射成本。
連《紐約時報》也不吝惜對這一創舉的贊美,稱“這是人類第一個可實現一級火箭垂直回收的軌道飛行器。”
私企頻頻亮相太空商業領域
此前,太空探索一直是舉國體制的專利,這主要是因為太空研究的高昂費用。在太空圈裏有一個著名的笑話:“如何成為太空領域的百萬富翁?很簡單,先成為億萬富翁,然後就快了。”
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民營公司如同飛蛾撲火般進入太空領域,其中不乏矽穀新貴。比如,與馬斯克的SpaceX齊名的另一家涉足可回收火箭的公司名為“藍色起源”(blue origin),這家公司的CEO就是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
今年11月,“藍色起源”也成功發射並回收了一枚火箭。不過相對於“獵鷹9號”,不論從發射高度、速度還是重量方面來說,這枚火箭都差得很遠。“藍色起源”成功回收火箭後,馬斯克向貝索斯表達了祝賀,但他表示,“不應該搞混‘太空’和‘軌道’”。馬斯克的言下之意是,亞軌道火箭回收並不稀奇,SpaceX此前制造的“蚱蜢”火箭已經成功回收6次。再往前推,維珍銀河的“太空船一號”早在2004年即成功測試了可回收的亞軌道火箭(亞軌道火箭,即火箭剛剛脫離大氣層進入太空邊緣,距離地面高度100公裏左右,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太空飛行)。
在航空領域,美國還有諸多私營公司,從事著讓人覺得腦洞大開的事業,比如旨在開采小行星資源的“行星資源”(Planetary Resources)公司。公司的創始人是彼得·達曼迪斯。這家公司的目標是到太空去采礦,挖掘潛伏在太陽系各個角落的小行星上的寶藏。比如,太陽系中的一顆普普通通的小行星——第241號小行星“Germania”上所具有的礦產資源,評估價值就高達95.8萬億美元。這家公司的投資團隊同樣是重量級的,包括“太空探險”創始人埃裏克·安德森、穀歌創始人拉裏·佩奇以及好萊塢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等。
今年7月,“行星資源”成功部署第一艘小行星勘探飛船,該飛船被命名為Arkyd 3 Reflight(A3R),開始為期90天的任務期。巧合的是,將A3R飛船送上太空的,正是SpaceX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
政府扶持加企業家個人興趣
美國民營企業家為何願意投身太空?這與政府的扶持引導分不開。從80年代起,美國政府就扶持美國企業進入常規航天領域,允許政府給私營企業支付酬勞,向後者購買地外貨運發射服務。1990年的《發射服務購買法案》直接要求NASA向商業公司購買發射服務,更是為航天私營領域的騰飛鋪平了道路。
現在,私營企業進入航天領域已經成為常態,而美國駐華大使館曾在官方博客介紹過,民營企業參與太空探索,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另一類是為了有利可圖的研究與開發。比如,為了滿足人類對宇宙的好奇心而開發的太空旅遊項目,正在成為許多私營公司的新寵。維珍銀河公司打算推出太空旅遊項目,每位乘客收費20萬美元。
而以研發為目的的太空計劃也吸引了很多私營企業,除了SpaceX、太空探險這類公司,也有公司把目標瞄准了到火星建立居民點,甚至向太陽系外移民等遙不可及的設想。
另一方面,私營企業家的個人興趣,也是他們熱衷太空計劃的原因之一。馬斯克被人稱作“沒有胡子的托尼·斯塔克(美國科幻電影《鋼鐵俠》中的主角)”,對征服太空非常癡迷。馬斯克的母親在接受采訪時說,如果有人說月亮在100萬英裏之外,馬斯克就會說,不對,月亮與地球表面的距離是238855英裏,還取決於你自己所處的位置。
而在更早前,安德魯·卡內基、約翰·洛克菲勒等企業家都曾斥巨資扶助太空探索事業。
這群人才是“夢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的真正實踐者。
采寫/新京報記者 顏穎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