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5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期為何特別長?

2015-12-22
来源:俠客島

  千呼萬喚始出來。

  往年會期一般都是2-3天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今年足足開了4天。

  為什么?今年的會議很特殊,不僅是因為現在中國的經濟正在“過大關”,還因為今年“十二五”收官,再過十來天,“十三五”的新五年開始了。承前啟後,2016年的經濟工作尤其重要,因為是開局。中國人說,凡事開頭難。今年這4天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光要管2016年,還要為今後“十三五”的五年確定基調。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常態

  “新常態”依然是這次會議所有問題的基本出發點。這也是當前中國經濟最大的現實。

  中國經濟經過30年的高速奔跑,速度的確讓世界震驚。但是在這三十年一路向前的追趕中,光鮮的數字可能掩蓋了很多問題。比如日漸擴大的貧富差距、城鄉差距,階層固化、寒門難出貴子,包括昨天剛發生的深圳山體滑坡事件,起因就是城市體量在膨脹,但城市的管理卻遠未人性化、現代化,等等,這些問題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時候,或者政府無暇顧及,或者每個人都覺得未來在手,容易被擱置。

  正像股市短短幾個月沖破5000點,喧囂的背後,危機潛藏。

  因此,前些年的金融危機,一方面挫傷了中國的經濟,另一方面也給中國人提了個醒,我們30年這樣下來,依靠投資、出口拉動的外向型經濟模式存在巨大的風險。世界經濟一感冒,中國也會打噴嚏。也就是說,中國經濟的體量大,但是不夠強壯。

  所以,增強中國經濟的抗風險體質,迫在眉睫。

  從表面上看,中國經濟的增速下來了。這幾年,世界上各國的觀察家都緊盯著中國的GDP增速,前段時間,輿論界還為中國經濟“破七”熱鬧了一陣,當然也有經濟學家指責中國的統計數據不真實,實際增長在4-5%之間。這從另一方面也證明我們還難舍數字情節。中國經濟保持一定的增速,以達到第一個一百年的目標,是必須的。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更應該把視線從單純的數字上,轉移到更核心的問題上來。

  提質增效!速度下來了,怕不怕?以前我們很怕,以為我們覺得速度下來了,中國就會出現一大堆問題,所以不斷利用最直接的政府手段促進投資,也不管中國市場這只鴨子的胃口有多大,沒人在乎鴨子吃撐了怎么辦?只喜歡統計填了多少飼料。

  所以,新常態從表面上看,是經濟發展的問題,從裏子看,是發展思路的變革問題。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出一個“大邏輯”:“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邏輯解決什么?頭腦的問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果不其然,從11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供給側改革”以來,這個詞就不斷出現在各類中央會議中,一直延續到今天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成為整個大會最核心的一個表述。當然,為了表述更准確,加了三個字,變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會議是這樣定性的:“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新常態”大家都有共識了,那么,拿“新常態”怎么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就是方法論的問題。

  與供給側相對應的,就是需求側,這也是30多年來中國經濟管理的主要思路。投資、消費、出口,這三個詞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美其名曰“三駕馬車”,這是中國高中政治經濟課本裏最基本的三個組成。但這三個詞無一例外都屬於“需求側”。

  所以,在這三駕馬車驅動的經濟發展思路中,一旦經濟增長有波動,那必然是投資沒跟上,或者消費疲軟,或者出口下降。於是,解決方法或者是加大投資,或者是刺激消費,或者是貨幣貶值增強出口。無論是“4萬億”的刺激計劃,還是降息、降准的宏觀調控,都是在“需求側”用功。

  所以,你明顯可以感覺到,這套經濟管理思路在經濟發展順風順水的時候,是有效的,因為整體經濟都在快速向前,我只需要把准方向,不要滑出軌道就可以了。但如果碰到經濟增速下滑成為一個常態呢?

  很明顯,宏觀調控政策的邊際效應在遞減。雖然我們連續多次采取了穩增長措施,但GDP增速自2010年一季度達到12.1%的高度之後,一直在震蕩下行,直至2015年三季度的6.9%,而且尚未扭轉下行趨勢。這就使中國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可能是結構性問題,而非周期性問題。針對結構性問題,不能用解決周期性波動的宏觀政策去應對,而要采取結構性改革去化解。

  通俗點,我們更應該把目光轉向“內件”更新——軌道是不是該淘汰“漢陽造”了?燒煤的機車頭是不是該換成用電的?甚至換成動車組?這就是供給側改革的思路。用通稿裏的表述就是:“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當然,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表述上也很穩妥:“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改革的同時,也要照顧“需求側”,一些大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如中西部鐵路、大型水利工程、棚戶區改造,以及城市地下管廊等公共產品建設方面,是我們三十年發展不均衡的欠賬,也要補齊。只不過,這類投資不能再是以前政府傻乎乎砸錢了,引導多元資金進入這些領域,肯定是要探索的新路。

  五大任務

  有共識了——新常態,有方法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那么具體怎么操作?

  2016年有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

  首先就是產能過剩的問題。說白了,就是生產了大量東西賣不掉,所謂“供需失衡”。

  從生產側來說,生產了這么多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鐵礦石、有色金屬,GDP的確上去了,但是沒有消費!前些年,中國用投資刺激經濟,一下刺激了生產,但一哄而上帶來的就是盲目,哪有這么多基建需求?即使投資下去了,怎么回本?所以幾年下來,這幾大行業,虧損面已經達到80%,利薄如紙。截至2015年12月初,幾大行業的生產價格指數(PPI)已連續40多個月呈負增長狀態,這幾大行業對整個工業PPI下降的貢獻占了70%—80%。

  這些產能過剩的企業占據著大量人力、資金、土地資源,生產以及運營成本居高不下,制約了新經濟的發展。所以,你要重新優配資源,肯定得淘汰破產一批企業。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了“破產”“兼並重組”,就是“市場出清”。

  其次是幫助企業降低成本。這段描述中,重點是“實體經濟”。前些年的金融危機,讓人們重新認識了實體經濟的“壓艙石”作用,很多國家重新提出了實業興國戰略。因為,虛擬經濟不能脫離實體經濟。

  中國人講究“虛實相生”,虛擬經濟使實體經濟的資金能流動起來,促進實體經濟有效解決融資難。但如果只是錢生錢,那資本大量向虛擬經濟集中,掌握在少數資本玩家手裏,實體經濟得不到資本發展,這就是畸形的經濟結構。美國人玩這個,可以向世界轉嫁風險,中國如果玩這個,損害的只是廣大老百姓最切身的利益。畢竟實體經濟是解決百姓就業、穩定收入來源的最有效的途徑。

  所以,要簡政放權,要降低企業稅負,更重要的一句:“金融部門要創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環境,為實體經濟讓利。”

  而“去庫存”單單提到了“化解房地產庫存”。這也是從2013、2014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空缺“房地產”一詞以來,再次提到“房地產”,且表述也更加積極。這個“化解”的背景也是前些年過度投資鋼筋水泥項目遺留下來的問題,GDP上去了,消費跟不上去,其實也是化解過剩產能的問題。辦法?就要跟城鎮化結合起來,基本思路還是怎樣讓外來人口住下來,而不是漂泊無根。所以,要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民工進城落戶,要加大城市房屋租賃市場建設,不光賣,更要租等等。

  至於那句“取消過時的限制性措施”,在今天晚上一些媒體翻譯自新華社英文稿的內容中,被解釋為“取消70年產權限制”,這個可能並不准確。但可以想見,一些城市針對房地產調控的政策,如不符合市場規律,或違背城鎮化發展大趨勢,取消是早晚的事。

  而第四點的“擴大有效供給”,最要害的還在於“有效”,供給不是說“買買買”,也要講效率,講升級。比如說扶貧,提到了“精准”二字,不能再是撒豆子。提到“創新”,投資也要講究有效性和精准性。提到了“投資於人”,人力資源的投資也算在投資之列,這比光砸錢救場子,要考慮長遠得多。農業要不光要“藏糧於地”,還要“藏糧於技”。這都是“補短板”,也很有意思的提法。

  最後一點“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可能更加沉重,文中提到了地方政府債務問題,這個跟銀行壞賬一起,可能是今後一段時間內,非常棘手的問題。同時,民間找不到合理投資出口的遊資,被非法集資蠱惑,這個法外的資本遊戲風險太高,不少關涉老百姓的養老錢、血汗錢,一旦騙局破裂,影響的可不只是一家企業,而是成千上萬的普通家庭,這個社會甚至政治風險不得不防。

  文/風清揚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