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5

中美關系最大暗礁是這樣形成的

2015-12-17
来源:搜狐歷史

  編者按

  12月16日,美國政府宣布向臺灣出售總額約18.3億美元的武器裝備。中國外交部立即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決定采取必要措施,包括對參與此次美方向臺灣出售武器的企業實施制裁。回顧歷史,美國對臺軍售是困擾中美關系深層次發展的一塊頑疾,這顆從未消失的子彈,從何而來?

  溯源:中美建交之初的“隱憂”

  1979年1月,在美國承認“一個中國”并與臺灣斷交的前提下,中美正式建交。但是,在建交談判中,雙方就美對臺軍事關系問題卻一直未能達成協議。

  在會談中,美方代表還大玩文字游戲,辯解稱對臺禁售武器是“暫停”而非“永久”。這引來鄧小平的大怒,他再次明確中方態度:“我們不同意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并指出:“如果美國繼續向臺灣出售武器,從長遠講,將會對中國以和平的方式解決臺灣回歸祖國的問題設置障礙。”

  然而,鄧小平運籌帷幄,以戰略家的宏偉氣魄,決定不讓對臺軍售問題阻擋中美建交的大局而留待日后解決。他同意“按原計劃進行”,實現中美關系正常化。這無疑從大局上推動了歷史的進步,但是,關于對臺軍售問題,卻成為一個隱患,埋藏了下來。

  曲折:《八一七公報》順勢而生

  就在中美建交不久的1979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了違反建交公報精神、干涉中國內政的《與臺灣關系法》。此后,美方以此為依據,繼續向臺灣大量出售武器。經過中方的堅決斗爭,兩國政府于1982年8月17日就分步驟解決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問題發表了聯合公報,即《八一七公報》。

  在公報中,中國政府重申“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美國政府重申“它無侵犯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無意干涉中國的內政,也無意執行‘兩個中國’和‘一中一臺’的政策。”

  美國政府進一步聲明“它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向臺灣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臺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與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后近幾年來供應的水平。它準備逐步減少對臺灣的武器出售,并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后的解決。

  該公報是為了徹底解決美國對臺武器出售的問題而簽訂的,該問題在《上海公報》和《建交公報》中都未獲得有效解決,雙方只是闡明了各自的立場,但都未達成共識。

  《八一七公報》的達成使當時緊張的中美關系得到緩解,使中國在國際上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至此,由于美售臺武器問題的談判也告一段落。

  遺憾的是,美國部分政府政策卻明顯違背該聯合公報精神,《八一七公報》未能從本質上斷絕對臺軍售問題。

  臺灣:歷屆領導人都在交“保護費”

  美國對臺軍售由來已久,早在二戰接近勝利時,當時美國政府為了“扶蔣反共”,就向蔣介石政權提供了大量武器以幫助其打內戰。此后,臺灣地區歷屆領導人都花巨資向美國求購武器,除了牽制大陸的戰略意圖,更像是在給美國交一筆不菲的“保護費”。

  蔣介石時期,臺灣與美國的軍事關系較復雜。1950年到1956年,國民黨政府遷臺后處于極為困難時期,美國無償援助資金14億美元,其軍事援助表現為“贈予性質”。1957年到1965年,轉變為贈予與貸款并行。從1966年起,過渡為銷售為主,并開始以技術幫助的形式在島內合作制造部分裝備。

  蔣經國時期,形勢發生重大變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但是同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了《與臺灣關系法》,以國內立法的形式規定要“向臺灣提供防御性武器”。自此三十余年,美對臺軍售從未間斷。

  臺灣自70年代將“反攻”戰略改為“固守”后,也強調“制空第一”,購買武器長期實行六分法,即空軍占3/6,海軍占2/6,陸軍只占1/6。1979年7月,美售臺48架F-5E型戰斗機,價值高達2.4億美元。

  李登輝時期,臺獨嘴臉逐漸暴露。1995年李訪問美國康奈爾大學,發表“臺獨”言論。此后1999年又提出“兩國論”等,引發大陸一浪高過一浪的反“臺獨”軍事演習并向東海試射導彈。臺灣海峽出現五十年代以來最緊急的局面。因此,臺灣當局借機大量向美國購買軍火。

  陳水扁時期,美臺總共有近170億美元的軍售項目,使臺灣島成為此時期世界上最活躍的美國軍火消費地區之一。2001年4月,陳水扁剛一上任,即向美尋求購買更大筆軍火。美方同意售臺總價值約180億美元的武器裝備。但是,由于中國方面的反對和部分裝備(如潛艇)在美已不生產,故此項計劃未能全部實現。

  馬英九時期,臺海關系得到了明顯的緩和。但馬英九仍堅定推動美國持續對臺軍售,包括先進的美戰機,并表示“臺灣需要在有充分防衛能力的情勢下與大陸協商”。臺“國防部”副部長趙世璋表示,臺當局近年來曾三度向美求購F-16C/D戰機均遭拒,防務報告想向島內各界表明,當局一直在積極爭取軍購。

  可以看出,在對臺軍售的問題上,“一個巴掌拍不響”。我們在關注美國大肆違反中美公報的同時,也應看到臺灣當局在購買武器,尋求與美國軍事合作關系上的執迷不悟。

  美國:三十三年來在打什么算盤?

  從中美雙方聯合發表《八一七公報》,正式聲明對臺軍售問題之后,已經過去了33年。這33年來,美國無視公報協議,堅持對臺軍售。這里面,美國有戰略利益考量,當然也有直接的經濟利益上的考慮。

  就戰略利益而言,“以臺制華”是美國的既定戰略,兩岸“維持現狀、不統不獨”最符合美國戰略利益。美國無法直接插手臺灣島內“防務”,通過出售武器,間接達到了“保護”臺灣的目的。美國試圖通過美臺軍售和軍事合作,將臺軍建設納入美國的亞太安全戰略,使臺軍建設服從于美國臺海政策的需要,從而確保兩岸軍力平衡,達到牽制中國崛起的戰略目的。

  就經濟利益而言,冷戰結束后,美國面臨軍備裁減的大趨勢,再加上武器裝備正常的退役和淘汰,因而堆積了大量“軍備垃圾”,急于尋求保護的臺灣自然是理想的“軍備垃圾收購站”。據統計僅1979年至2000年,美國從對臺軍售中就獲取了410億美元。

  通過這些深層動機不難發現,若無更好更強有力的協商解決手段,美國還會在對臺軍售問題上,一意孤行下去。

  評價:對臺軍售,一筆雙輸的生意!

  對臺軍售,是一場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四合一的生意。然而,美臺軍售這場雙方都自以為雙贏的買賣,最終很可能雙輸。

  對臺灣而言,首先,巨額的“保護費”并不能“保護”好自己。臺灣與大陸根本不是一個量級上的對手,從人力、物力、財力和精神力等對比中便可知,而且隨著大陸經濟不斷發展和軍事科技持續進步,兩岸軍事實力的差距只會越拉越大。

  其次,巨額軍購會加速島內經濟惡化,影響臺灣民生與民計,從而損害臺灣當局的形象與權威。近年來,臺灣經濟持續低迷,陳水扁“政府”和馬英九“政府”都因此受到了沖擊。在此情況下,反而不斷進行巨額軍購,只會使島內經濟雪上加霜,引發更多的民怨。

  最后,臺美軍購會嚴重損害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國民黨重新執政后,兩岸關系逐漸回暖,和平發展逐漸成為兩岸關系發展的主題。在此情況下,臺灣當局推動對美軍購,會嚴重破壞兩岸和平發展的良好氛圍,給未來兩岸關系發展投下變數。

  對美國而言,對臺軍售,是一場“短視”的賭局。誠然,美國可以從中獲得巨額的利潤,但同時也將嚴重地損害美國自身的政治、經濟和安全利益。美國的對臺軍售行為,已激起了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憤怒,這將極大影響美國與中國在國家和企業多個層面的貿易往來。而中國市場,早已成為美國眾多領域的盈利大戶。這其中的損失,又豈能是三十年對臺軍售的盈利所能比的?美國若有清醒意識,就該思量一個正常的中美關系,所能帶來的巨大潛力。

  同時,美臺軍售會給“臺獨”分子傳達錯誤信息,加劇臺海緊張局勢,對地區和平與穩定帶來不利,從而使美國“維持臺海現狀”的政策面臨挑戰,甚至有可能將美國拖入戰爭的深淵。

  由此可見,美臺軍售是美臺關系的紐帶,但更是中美關系和兩岸關系的障礙,嚴重損害中美關系和兩岸關系。美國應從中美關系大局出發,放棄不合時宜的“冷戰思維”模式,通過終止美臺軍售等實際行動,增強中美互信,加強中美合作,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改善和發展中美關系,從而維護和增進兩國的共同利益。但是,推動美臺軍售的動力將長期存在,美臺軍售不可能就此結束,它仍會是密切美臺關系的重要紐帶和影響中美關系的重要因素。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