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曆史學家、清華大學曆史系教授彭林。 中新網 資料圖
別以為向他人介紹妻子為“夫人”“愛人”就是文雅的表現,其實稱“夫人”有自大的嫌疑,“愛人”是情人的意思。“老公”一詞,在古代是太監的意思,稱呼丈夫應稱為“外子”。10月17日晚,著名曆史學家、清華大學曆史系教授彭林在東南大學為師生做了一場題為“禮樂雙修與走出‘半人時代’”的講座,他指出,現代人的很多習慣是有失禮儀的。這場原本囿於校園內的講座,一下子成了話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稱謂真的錯了嗎?
一語驚人,“老公”是太監的意思
“中華禮儀的四大特征為敬、淨、靜、雅,我們表達敬意的方式體現在語言、容貌、服飾、進退、揖讓等方面。”彭林說,在敬語中,古代對稱謂很有講究。例如,丈夫向他人介紹妻子時,稱呼為“賤內”“內子”“妻子”“太太”。他認為,這些稱謂中,有的是書面語言,有的不適合正式場合用。最荒唐的是“夫人”,“在古代,諸侯一級的配偶才叫夫人。現在,用‘夫人’這詞,是對對方的敬語,但是像‘夫人’‘閣下’‘殿下’這樣的尊稱,只能由對方來說,不能用於自己,假如說‘這是我夫人’,是一種自大、不自謙的表現。”
還有許多人喜歡用“愛人”稱呼妻子,但彭林表示,中國四大名著中沒有一部提及它,而在日本、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愛人”指情人。那么,該怎么稱呼呢?彭林說,一般稱呼為妻,雅一些的可以叫“內子”“內人”。
當然,妻子對丈夫的稱呼也常遇濫用,最常見的是“老公”。彭林介紹,在古代,這是對太監的稱呼。他說,《紅樓夢》第83回曾寫道:“門上的人進來回說:‘有兩個內相在外,要見二位老爺。’賈赦道:‘請進來。’門上的人領了老公進來。”彭林說,這裏的“老公”,指的是在宮中伺候小姐的男性,就是太監的意思。“稱呼丈夫可以稱‘丈夫’,這是平稱呼,也可以稱‘外子’。”彭林建議。
不必糾結,語言就應該與時俱進
彭林的這番觀點,立即引發師生們的竊竊私語,一位教師調侃,“原來我們經常當公公。”但也有人認為,“內子、內人,有歧視女性的嫌疑。稱呼也是與時俱進的,盡信書不如無書。”
對此,蘇州大學語言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汪平認為,古時,因為女主內、男主外,女性一般不能出門工作,所以一般將妻子稱之為“內人、內子”,“但現在的社會風尚崇尚男女平等,社會分工與以前大不相同,再稱呼‘內人、內子’,似乎不符合當下的社會現實。”
但也有聲音認為,這種說法無可厚非。南京大學語言學教授張玉來認為,“內子”“外子”這些說法很文雅。“老公”是大眾通俗的稱呼,但在知識界很少這樣講,而且書面語中不會用。“一個詞語的運用是看應用語言的人的接受程度,大家都這樣用了,慢慢也就習慣了。”
汪平認為,語言的使用很難有真理,語言是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的,有時代的痕跡。“語言是變化的,不能太保守。但在涉及一些規范用語時,我們要了解語言背後的淵源,有時候語言的發展也是社會約定俗成的。”
“這些稱謂,您身邊的年輕人能接受嗎?”面對現代快報記者的提問,彭林說,很多人受他影響,現在都很習慣這些稱謂。
寫信也有講究,用“敬啟”貽笑大方
平日與學生的書信交往,也常讓彭林哭笑不得。有一次,一個學生將作業寄給他,信封上寫著“彭老師敬啟”。彭林說,“雖然學生想表達的意思是尊敬,但在這個語境裏,是請老師恭敬地打開信件的意思。”那么,給尊長寫信,信封怎么寫才得體?彭林建議,可以寫“賜啟”或“俯收”。
讓彭林感慨的是,曾有一位文墨很深的外國教授給他寫過兩封信,一封寫著“彭林教授侍史”,另一封寫著“彭林教授行幰(xiǎn)”。彭林解釋,在《史記·孟嘗君列傳》中,孟嘗君會見客人,與之對話時,旁邊有一處屏風,後面有人記錄談話內容,這人的身份就是“侍史”。以後,“侍史”就成了助手的代稱。寫信的人自謙,表示這信不敢讓對方親自收,助手收下就行了。而“行幰”在古代是使者出行外訪時乘坐的車子,外面圍著的布簾稱為“幰”,“我當時在該國訪問,寫信人把我看作中國文化的使者,所以用‘行幰’一詞,表示請車外邊的工作人員收下即可,都是謙退自抑的表達方式。”
傳統書信字字講究,例如你、我、他等口語化的詞,一般不許在行文中出現,要作變通處理,用“閣下”“仁兄”“先生”等稱呼對方;提及自己時,用“在下”“小弟”“晚生”等詞。提及第三方時,可以用“彼”“渠”表示。與對方溝通時,如希望對方認真考慮自己的意見,說“惟希亮詧(chá)”,尊重之中不失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