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危機自爆發以來,產生了全球性的政治經濟影響。俄羅斯周邊環境急劇惡化的同時,美國與歐盟之間的關係也變得緊張。烏克蘭危機改變了地區格局,並很有可能引起相關國家長遠外交政策的變動。中國並未直接捲入這場危機,但是對於中國的能源政策而言,烏克蘭危機為中國開拓“一帶一路”上的能源合作帶來了契機。
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統稱“一帶一路”。次年,習近平提出了“推進能源消費、供給、技術、體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強能源國際合作”的能源工作總要求,李克強總理則通過了《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此後新一屆能源局新任局長努爾•白克力指出了六個能源行業重點推進的方向,其中“加強能源國際合作,提高安全保障能力”跟“一帶一路”環環相扣。可以看出,能源合作已經成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核心之一,而周邊國家則是中國打通“一帶一路”大脈絡的第一步,俄羅斯更是重要一環。烏克蘭危機的地區性影響無疑覆蓋到了中國的“一帶一路”。
烏克蘭危機推動了俄羅斯的能源東移
2014年初,俄烏在克里米亞和頓涅茨盆地地區爆發了激烈的衝突。此後,歐盟政界對於天然氣供應多樣化議題的討論愈發激烈,歐洲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的努力也愈發明顯。雖然在短期內,俄歐之間的能源關係仍然較為穩定,可是這也迫使俄羅斯在東方尋找新的出路。
同時,烏克蘭危機的不斷加深還促使美歐制定了針對俄羅斯能源產業的定向制裁,目的是要通過制裁迫使俄羅斯政府削減財政預算並在烏克蘭問題上合作。金融制裁限制了俄羅斯油氣公司獲取資本渠道,而技術制裁則阻止了俄羅斯從西方引進高端油氣技術,例如勘探頁岩層深海、北極圈的技術。另外,疲軟的國內貨幣雖然降低了俄羅斯國內能源公司作為出口公司的運營成本,但俄羅斯石油公司需要兌換美元來償還債務,這對於身負外債的公司而言無疑也是一種打擊。總的來說,制裁使得俄羅斯財政雪上加霜,能源產量受挫,能源項目面臨困境。在這種情況下,同亞洲新興經濟體之間的能源合作成為了俄羅斯的救命稻草。
一方面,俄羅斯一直希望在亞洲能源市場中分一杯羹,從而增加其能源輸出名單的多樣性,並減少對歐洲市場的依賴。同時,與亞洲國家的合作也有利於解決其技術、資金等方面的難題,並且緩解其外交僵局。而在這些亞洲國家之中,中國無疑是重中之重。
烏克蘭危機加快了中俄簽訂天然氣東線合同的節奏。2014年先後簽署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的供氣合同和西線的備忘錄。俄羅斯在2018年起30年,開始通過東線向中國供氣,最高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根據西線合作備忘錄,Gazprom公司將從西西伯利亞通過阿爾泰地區向中國每年輸送3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東西兩線合計68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
中俄能源合作有助於推動“一帶一路”戰略
對於中國而言,在能源工作受到中央重視的當下,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不僅可以在解決國內能源需求等方面獲得好處,對於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也大有裨益。
一、俄羅斯能源戰略的“東移”有助於中國建立起自己的區域能源市場。對於“一帶一路”上的能源合作而言,一個成熟的能源金融體系是至關重要的。這不僅有助於推動能源資源投資,還可以提升中國的定價話語權。俄羅斯在金融和能源上逐步依靠亞洲,令中國更有條件建立自己的區域能源市場,提高油氣貿易本幣結算規模,並在天然氣貿易用人民幣結算,有助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二、俄羅斯進入亞洲市場有利於解決“亞洲溢價”問題。“亞洲溢價”一直以來都是堵在亞洲能源市場上的一塊頑石,中俄之間的油氣合作則有助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拉低亞洲天然氣溢價。如果通過俄羅斯東西二線向中國出口的天然氣價格有足夠競爭力,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在LNG長期合同談判桌上的籌碼無疑將大大增加。
三、中俄能源合作將推動歐亞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隨著俄羅斯進入亞洲天然氣市場,中俄合作將成為亞洲能源地緣政治其中一個中心。中國只要以中俄管線為基礎,通過從山東向韓國擴建海底天然氣管道,便有望從一個天然氣進口國轉變為中轉國,進一步拉近“一帶一路”上國家的距離。
總而言之,在後烏克蘭危機時期,中俄能源合作將決定亞歐未來的油氣局勢。依靠俄羅斯的區域輻射效應,中國將獲得塑造周邊地區區域市場的良機,並進而建立能源戰略夥伴,中國“一帶一路”之上的能源合作將受益匪淺。
(余家豪,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歐洲能源及資源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