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12月4日,國家統計局傳來喜訊,河南省糧食產量在高基點上實現新突破,總產1154.46億斤,比上年增產11.72億斤,增幅為1%,實現“十一連增”。沉甸甸的數據背后,飽含著中原兒女不負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盼,持續打好糧食生產這張“王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擔當與貢獻。(記者方化祎盧松王冠星)
數據顯示,今年全省夏糧總產667.80億斤,繼續位居全國第一,比去年增加20.76億斤;秋糧比去年減少9.04億斤,夏盈補秋虧,全年糧食產量實現“十一連增”。
糧食總產“十一連增”來之不易。夏糧生產遭遇麥播期嚴重干旱等不利因素,后期利好天氣則有利小麥灌漿,最終夏糧喜獲豐收。秋糧生長期突遇63年來最嚴重干旱,灌溉條件差的丘陵山區受旱影響較重。省委省政府帶領廣大干部群眾,眾志成城,克難攻堅,加之8月中旬以后多數受旱地區旱情解除或得到緩解,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干旱對秋糧生產的影響。
惠農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實,對河南省糧食產量“十一連增”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多年來,我省健全種糧獎補機制,落實種糧“四項補貼”,大大調動了基層政府抓糧的自覺性和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滑縣種糧大戶于同勤,不再外出務工,回鄉流轉305畝地規模種糧。他說:“國家出臺的農業扶持政策越來越好,農民種糧越來越有奔頭,俺要從土地里‘刨’出金子。”
在糧食生產的每個關鍵節點,全省1.3萬名農技人員奔波在田間地頭,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用先進的農業技術打牢糧食增收基礎。省農業廳種植業管理處處長湯其林坦言,目前河南省糧食生產聚力科技創新推廣,聚焦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走出了一條適合省情的依靠科技、提高單產、增加總產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2012年以來,全省已累計建成3457萬畝高標準糧田,旱能澆、澇能排,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糧食畝產平均增加近兩成。在今年災情不斷的情況下,高標準糧田為糧食抗災奪豐收筑就了堅強的防護屏障。
農業專家分析認為,在秋糧略有減產的情況下,全年糧食仍然增產,說明河南省糧食生產具備了堅實的抗災減災和自我調節能力。但河南省糧食產量基數已經較大,糧食增產的弦已越繃越緊。
省農業廳廳長朱孟洲說,把國人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作為糧食生產核心區的河南還要發揮優勢,深挖潛力,進一步提高科技貢獻率和資源利用率,不斷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保證糧食產量穩中有增,讓更多國人吃上“河南饃”,讓中國碗里多裝河南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