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醫療供不應求須根治

2017-07-21
来源:香港商报

  

  李明生

  每年流感高峰期,香港醫療供不應求的問題就會出現,一直以來不單未見什麼改善,且還有點每下愈况的迹象。似乎,這真真正正是香港的病,至今都未見有根治苗頭。

  須降求診需求

  香港地少人多,人口密度極高,任何傳染病都極易傳染開去。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時,人與人之間甚至只有數寸距離,彷彿你的呼吸就是我的呼吸,病毒怎不一傳十、十傳百地傳播?市民多集中於室內而非戶外空曠地方工作,亦導致病毒易入難出,多名同事先后病倒之窘况可謂司空見慣。非常不幸,香港非但人流、物流、資訊流、資金流俱大,就連「病毒流」都同樣地大。

  隨着人口愈來愈多,以至人口愈來愈老齡化,醫療需求注定同步增加。本來,當局實可采取需求管理措施,方法就是提高疫苗接種率,道理正是預防勝於治療。然而,近年世界各地都有「反疫苗」風潮,香港亦不例外,以致本港疫苗接種率存在極大提升空間。日前,一名女童感染流感不治身亡,她事前便無接種疫苗。

  畢竟,社會上每多一名流感患者,便意味這名患者可能會傳染予更多市民;反之,社會上每少一名流感患者,其他市民自然就減少感染機會。免疫學上就有「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的理論,即是群體中只要部分個體對某傳染病有免疫力,而非百分百所有人都免疫,傳染病的傳染鏈便會中斷。

  在香港,母嬰健康院便為兒童提供免疫接種服務,所針對的疾病包括白喉、麻疹等,而其「群體免疫」的門檻約為八成半至九成半;至於流感,資料顯示「群體免疫」門檻只須三成半至四成半,也就是說,只要足夠多的市民願意配合的話,香港絕對可以達致「群體免疫」。當然,這個數字未必準確,也不必然涵蓋各種流感,更不排除病毒會有變種,但要說明的是,接種疫苗的人愈多,流感傳染能力必然愈低。

  問題是,「群體免疫」的理論,既有好的方面也有壞的方面。好的方面,固然意味無須全民接種了;惟同一時間,可能有人會想:既然如此,那麼其他人接種便成,為何自己要承擔接種風險,繼而為他人作嫁衣裳?即使疫苗產生副作用的機會極低,但低至0.01%也意味700萬人會有700人出事,於此懷疑主義與利己主義的作祟下,遺憾地,導致了疫苗接種率的推廣事倍功半。

  有鑒於人口老化乃是不可逆轉,勢必不斷推高整體醫療需求。究竟,怎樣能夠減少流感求診個案,以騰出相關需求應付其他醫療壓力?社會各界必須認真思考。否則的話,或遲或早,受苦的很可能只是市民自己。

  須增醫療供應

  除了需求,供應同樣亮起紅燈。

  這些年來,香港許多範疇都出現供應不足之窘,土地和房屋固然是其中之一,其實醫療方面也不例外,無論軟硬件皆然。由增加醫院的供應,到增加醫護的供應,當局都有必要快馬加鞭,否則難以應付未來愈來愈多的需求。

  近日,受累流感求診人數飆升,整體內科病床的使用率便增升114%,有些醫院更高至120%以上,平均入院等候時間超過十小時。醫護人員忙不過來,甚至影響工作士氣,則絕對是可想而知。

  政府固然沒有坐視不理。比較5年前,醫管局轄下病床數目已有所增加,但幅度微乎其微,僅僅多了3%至去年的27895張,不單落后於同期人口增長,當中且未計及人口老化所推高的醫療需求。所以,除了要增加住宅的供應,當局亦要積極增加醫療硬件的供應,而社會各界亦須積極配合,不宜盲目反對。

  人手方面,情况雖然較好,醫療和護理人員分別增加一成多和兩成左右;可是,眾所周知,相關保護主義仍嫌嚴重,截至去年,只有十餘名非本地醫生以有限度註冊形式擔任駐院醫生。為了減輕醫療人手本身的工作壓力,引入更多非本地醫護豈不對症下藥、利民兼利醫護?始終,增聘兼職及退休醫生之類的措施,以至單靠本地院校培訓人才,均恐無法有效滿足人口老化下的新需求;在引入非本地醫護方面,無疑存在非常龐大的增加空間。

  說到底,為了更好地保障市民健康,必須進一步理順本港醫療的供求問題。每逢流感高峰期,醫療供應就左支右絀,以致影響到患者求診需求,這肯定不是健康現象,也肯定不利市民健康。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