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2

海上瓷路 粵港澳文物聯展

2016-06-27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陳柳燕报道:陶瓷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財富,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華彩篇章。瓷器的出現,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中國因此而擁有了「瓷之國度」的美譽。6月24日,「海上瓷路 粵港澳文物大展」在深圳博物館開幕,展出由澳門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香港藝術館提供的自漢代至清代的瓷器珍貴展品,立體展示了中國作為「瓷之國度」近2000年來的輝煌歷史以及對亞洲和歐洲各國工藝美術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展覽向公眾免費開放,將持續展至9月18日。

  精美展品很多首次展出

  陶瓷的發展史是中華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瓷之國度」的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應用陶器的國家之一。深圳博物館「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開幕當天,廣東省博物館館長魏峻、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譚美兒、澳門博物館館長呂志鵬先生、深圳博物館副館長蔡惠堯、深圳海關現場業務一處展覽品監管科科長陳明堅等嘉賓出席了本次展覽新聞發布會。廣東省博物館館長魏峻稱,「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在2010年第十一次粵港澳文化合作會議上立項,經過2年的精心籌備,於2012至2014年先后在澳門、廣州和香港巡回展出。2015年啟動國內巡展,深圳是巡展的第3站,是繼2004年《東西匯流粵港澳文物大展》之后三地共同舉辦的第二次大型文物展覽。

  據深圳博物館副館長蔡惠堯介紹,本次展覽按照海上陶瓷貿易的歷史發展脈絡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東方瓷國」,介紹了中國古代陶瓷的生產技藝以及發展歷程;第二部分「海上通衢」,介紹了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制度,海外陶瓷貿易的品種及相關窯口;第三部分「瓷藝遠播」,介紹了日本、東南亞以及歐洲的陶瓷生產狀况,反映出中國制瓷工藝和技術對上述國家和地區的影響。

  展覽共展出粵港澳三地博物館所藏珍貴文物180多件(套),囊括了每個朝代的代表瓷窯,如六朝的越窯青瓷,唐代的邢窯白瓷、越窯青瓷、河南鞏縣窯的三彩陶、長沙窯瓷器,宋代的耀州窯、吉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磁州窯、德化窯,明清景德鎮窯和德化窯、廣彩瓷器、宜興陶器等銷往歐美的陶瓷器。此外,還有造型和紋飾都具有濃郁异域風情的器物,如外銷青花多咀瓶,是典型的來樣定制產品;成套定制的西式餐飲用具,展現出中國古代高超的制瓷工藝水平和當時歐美的飲食文化。亦有部分展品是廣東地方窯口生產的外銷瓷器,如水車窯、潮州窯等。蔡惠堯館長表示,此次展覽的中國瓷器豐富而精美,很多展品則是首次展出。「它們不僅展示了中國瓷器的發展歷程,也展示了中國的造瓷工藝和文化對亞歐國家與地區的影響,日本、荷蘭、德國,它們制造的瓷器式樣、款式、理念都深受

  中國外銷瓷器的影響。同時,我們可以通過這個展覽,看到中西文化交流的久遠歷史和繁榮景象。而深圳作為當年海上瓷路的一個重要位置,舉辦這場展覽是彰顯著其在海上絲綢之路不可或缺的位置。」他亦希望此次展覽可以帶給市民一個全新的感受,讓市民一睹中國瓷器的珍貴與風采。

  大量外銷瓷器見證輝煌

  中國陶器的歷史已有萬年之久。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原始瓷。在近二千年前的東漢時期,終於成功燒制出成熟的青釉瓷器。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初步發展,到了唐宋時期,中國的制瓷業進入第一個發展高峰。元代景德鎮窯异軍突起,至明清時期更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其它地區如江蘇宜興紫砂陶、福建德化窯白瓷、廣東石灣陶、廣州織金彩瓷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這個時期,中國陶瓷業發展到了巔峰階段。

  廣東省博物館館長魏峻指出,本次展覽上,除了中國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窯口生產的各種瓷器外,亦可觀賞到大量的外貿窯口生產的瓷器。據介紹,西漢初年,廣東南粵關市成為海上通市之始。到了唐代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在這個時期起,中國的陶瓷器已大量從海路出口外銷。魏峻館長表示,從唐至清代,中國的陶瓷器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銷往亞歐各地,對世界文明的進程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海外貿易通道也被稱為「陶瓷之路」。而東方和西方的不少國家,如日本、泰國、德國、荷蘭也在中國陶瓷的影響下,逐步發展起了自己的陶瓷產業。「從唐代到明末清初,瓷器可以說是海上貿易最重要的商品,在中國對外貿易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南海通向世界各大洲的各條航線,無不見證了這一輝煌。」例如香港博物館的一件「多咀瓶」,亦稱為「郁金香瓶」,它是歐洲人用來插花所用,造型非常奇特,而如明晚期的「門彩樓閣圖軍持」、清代的「廣彩描金開光人物故事紋執壺」都均充滿著异域風情。

  水下文物見「瓷都」風采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還展出兩艘著名的沉船南宋時期「南海一號」和明朝萬历時期「南澳一號」的出水文物。「南海一號」是一艘南宋時期的木質沉船,沉沒於廣東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里處,是目前發現最大的宋代船隻。在1987年被發現并命名為「南海一號」。據悉,專家從船頭位置推測,當時這艘古船從中國駛出,赴東南亞或中東地區進行海外貿易。目前已出水瓷器為主各類文物4000餘件,包括福建德化窯和磁灶窯、景德鎮窯系、龍泉窯系及磁州窯系的瓷器。根據探測情况估計,整船文物超過8萬件。工作人員介紹稱,「南海一號」於2007年開始整體打撈,目前該沉船已從海底成功平移到建於陽江海陵島上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水晶宮」內,文物的發掘工作仍在繼續進行中。

  而「南澳一號」則是一艘明朝萬历年間,向外運送瓷器而失事沉沒於廣東汕頭市南澳縣附近海域的商船。它最初被發現於2007年,船上裝載有盤、碗、罐、碟、瓶、蓋盅等瓷器,品種包括青花瓷、醬褐釉瓷等。據悉,這些瓷器主要是明朝嘉靖至萬历年間江西景德鎮窯的民窯產品,以及福建漳州窯、粵東地區民窯的產品。魏館長告訴記者,這些陶瓷器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陶瓷器制作水平以及人們的審美觀念和生活情趣,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海上貿易和東南沿海地區的陶瓷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魏館長亦指出,由於「南海一號」、「南澳一號」的商品主要是外銷的物品,因此這些瓷器從造型到紋式,基本是國內見不到的,也呈現了批量化生產的特色,如「南海一號」上的德化釉執壺、「南澳一號」上的磁灶窯低溫綠釉等都是專門為了適應國外市場而生產的。他表示,這些文物出水的地方,是中國古代南海海上瓷路南下航行的必經之路,由此也見證了中國古代商船在這里出入的頻繁,一同展示了中國瓷器的世界影響史。
 

[责任编辑:林涛]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