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間,聯合國曆經8位秘書長,但從無女性秘書長。只有在1953年,1991年及2006年分別提到3名可以出任秘書長的女性。12月15日,聯合國發出信函,“鼓勵會員國提名女性”。
曆屆秘書長的選舉,大國博弈痕跡明顯,非常政治化。為了遴選出為70億人講話的那一個人,外界以及聯合國內部都呼籲啟動選舉改革,增加透明度,提高包容性。
但是,要想真正改變秘書長位高權輕的狀態,最根本的辦法還是改革聯合國的權力設置。這是何其難!
“2017年1月1日,或是一位東歐女性執掌聯合國。”之所以有這樣的呼聲,緣於聯合國的一封公開信。
12月16日,聯合國大會與聯合國安理會聯名致函聯合國所有會員國,正式啟動下任聯合國秘書長的遴選程序,“以透明、包容各方的原則進行”,“尤其考慮提名女性候選人”。
那么,問題來了,聯合國選秘書長有何章程?有無“潛規則”?為何下屆熱門人選會是東歐女性?世界對下一任秘書長又有何期待?以及,這位“她”又將面臨何種就職環境?
選舉:大國間博弈
從過往看,秘書長產生的過程其實是大國博弈的過程,特別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之間的博弈
聯合國秘書長,是世界上最大國際組織的行政首長,也是國際間首席外交官,享有“准國家領導人”的外交禮遇。
秘書長由安理會推薦、聯合國大會任命,五年一任,主要職能是:在大會、安理會、經社理事會和托管理事會的會議中,以秘書長資格行使職權,向大會提交關於聯合國工作的年度報告和必要的補充報告,有權把其認為有可能威脅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事件提請安理會注意。此外,還可根據大會和安理會授權負責有關決議的實施。
迄今為止,聯合國秘書長基本上由15個常任和非常任理事國討論一份不公開的名單,選出一名候選人並提交聯合國大會表決,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按安理會的規定,安理會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投否決票,就不能向聯大推薦秘書長人選。
從過往看,秘書長產生的過程其實是大國博弈的過程,特別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之間的博弈。冷戰時期,選舉秘書長的矛盾焦點主要集中在蘇聯和美國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冷戰後,由於國際關系發生了變化,選舉秘書長的博弈過程更加錯綜複雜。
1946年,第一任秘書長、挪威人特呂格韋·賴伊之所以能夠上任,是因為盟軍統帥艾森豪威爾威爾、英國外交大臣安東尼·艾登以及加拿大外交官萊斯特·皮爾遜等候選人接連遭到蘇聯否決,安理會不得已作出妥協。
可惜的是,第一任聯合國秘書長無法阻止冷戰蔓延,世界和平和安全的前景變得黯淡。1953年,賴伊還沒幹滿第二個任期,就辭掉了這份被他稱作“全世界最困難”的工作,理由是,“無法忍受蘇聯的態度。”
選擇繼任者時,蘇聯再次堵住了安理會的大門,又一次否決了上文提及的加拿大外交官萊斯特·皮爾遜的提名。常任理事國法國和英國為了能打破僵局,便向安理會提交了一份包括4個候選人的名單,他們希望蘇聯至少能中意一個。結果默默無聞的瑞典外交大臣達格·哈馬舍爾德被蘇聯人接受,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布賴恩·厄克特在《外交事務》上寫道,“哈馬舍爾德直到安理會電報催他接受這份工作時,他才知道自己被選上了秘書長。”
不幸的是,哈馬舍爾德1961年因飛機失事身亡。隨後,美、蘇經過反複磋商,同意緬甸人吳丹繼任秘書長,並於1966年競選連任成功。
德奎利亞爾1991年退休後,中國等國支持來自埃及的加利,美、英等國推薦加拿大總理馬爾羅尼等人為候選人。經過5輪試投票,加利領先。在正式投票中,安理會一致推薦加利為秘書長。
加利是聯合國曆史上第一位未能連任的秘書長。他對“美國不惜動用一切手段對他進行否決”一事一直耿耿於懷。
加利之後,安理會曾對非洲提出的4名候選人進行了7輪摸底投票,雖然安南的支持率一直領先並不斷上升,但是遭到法國的否決。安理會15個成員在會上、會下進行了反複磋商,最後達成妥協,安南當上聯合國秘書長。
職權:享有建議權
聯合國秘書長擁有廣泛的“建議權”,聯合國設置的十幾位分管不同事務的副秘書長,是秘書長“任命”的,但這項“任命”,也不可避免地打上大國博弈的印記
現任秘書長潘基文2007獲選,2012年連任,任期2016年底屆滿。潘基文的當選比較順利。5個常任理事國,雖然在開始時對新秘書長人選沒有一致想法,但隨著幾次意向性投票的進行,五大國很快就人選取得了一致。
不過,潘基文沒少被輿論批評。
潘基文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寫得一手漂亮的漢字,性格溫文爾雅,處事講究中庸之道。在2012年的連任就職演說中,他特別引用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概括自己的為政風格。
美國《華爾街日報》、英國《經濟學人》、德國《明鏡》周刊等西方媒體曾經刊文影射或批評其性格和能力。
輿論對潘基文有些親美的政治立場也不以為然。當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時,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公開批評美國戰爭“不合法”。相比之下,潘基文在一些小問題上都不敢得罪美國。舉個例子,2009年潘基文在公開批評美國欠聯合國8億多美元的會費,潘基文稱美國“賴債不還”。之後,這番言辭招致美國國內抗議。潘基文重壓之下,不得不道歉。
其實,何止是潘基文呢,8任秘書長各有各的難。
聯合國首任秘書長賴伊曾經把自己的工作形容為“地球上最難做的工作”。潘基文的前任、因功勳卓著而被授予2001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安南形容自己從事的是“走國際鋼絲繩”的工作。
之所以會如此不堪,與秘書長的職權安排有很大關系。
聯合國秘書長並不是擁有無限權力的“地球酋長”。從曆屆秘書長工作來看,這份工作並不是美差。
相關資料顯示,聯合國是個沒有實權的國際組織。秘書長只能“提請安理會注意”,絕無對安理會“下命令”的可能。也就是說,秘書長擁有的是廣泛的“建議權”。
除了秘書長,聯合國還設置了十幾位分管不同事務的副秘書長,是秘書長“任命”的左右手,其實這項“任命”,也不可避免地打上大國博弈的印記。
聯合國財政預算由秘書長擬定,交由聯合國大會討論和審批。這意味著,秘書長所擁有的規劃財務權力十分有限。制定好預算之後,要提交聯合國大會終審,各國都能協商,進行“討價還價”。而且《憲章》規定,聯合國的經費“應由各會員國依照大會分配限額擔負之”。
花錢要靠聯合國會費,維和要靠成員國派部隊,再加上安理會中的大國一票否決制,秘書長需要在大國的關系中左右逢源。
有評論指出,進入新世紀後,聯合國的地位和作用都趨於弱化。相比之下,各種區域和專門性國際組織風頭日勁。
歐盟、東盟、阿盟、APEC、上合、G20、金磚五國等一系列國際組織,在世界政治經濟舞台越來越活躍。如今人們經常看到的是,在國際糾紛中奔走斡旋的,往往都是大國外長們或區域組織的掌門人,聯合國秘書長的身影相對減少了;即便發聲,也不像過去那樣為人看重了。
以烏克蘭危機為例,人們聽到的幾乎都是歐美俄及當事國烏克蘭的聲音,甚至幾次最關鍵的和談也是在白俄羅斯的首都明斯克舉行,聯合國及其秘書長似乎隱身了。
改革:強調透明度
聯大今年9月通過遴選秘書長的決議案,取消不公開提名,邀請所有會員國加入討論,推薦候選人。未來候選人必須繳交履曆讓各方檢視,以更公開的方式,挑選出合適人選
按照以往的選舉條規,選聯合國秘書長,“看強國臉色辦事”,缺乏透明度。甚至有分析指出,過去70年,聯合國秘書長的選舉過程非常政治化。許多國家要求新秘書長的遴選應該有些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