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8

專訪李放:美國作家為什么總被諾獎遺忘?

2015-12-11
来源:中國網

  2015年10月8日,白俄羅斯女記者阿列克謝耶維奇出人意料地奪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諾獎賠率榜上的兩大“釘子戶”村上春樹和米蘭 昆德拉再一次與諾獎失之交臂。而企盼該獎22年之久的美國作家們也是鎩羽而歸。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國家排行榜上,法國以15次高居榜首。德國10次居於次席。美國和英國都是9次並列第三。但從1993年,黑人女作家托尼 莫裏森獲獎後,美國再沒有染指過諾獎。而在此期間,法國和英國分別三次,德國兩次奪得該獎。尤其像葡萄牙、匈牙利、奧地利、土耳其、加拿大、中國、秘魯等7個國家還實現了諾獎零的突破。曾經的諾獎大戶美國到底怎么了?為什么會如此“一蹶不振”?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著名作家、藝術評論家李放先生。

  中國網記者:美國人這次又沒有得到諾獎是不是特別不服氣呀?

  李放:那當然了,美國人多心高氣傲呀。早在2008年諾獎公布前夕,美聯社記者就按耐不住了,就此問題“質問”當時的諾獎評委會常任秘書恩道爾。恩道爾回答也特“傲骨錚錚”:“盡管每一個發達文明中都有強有力的文學,但歐洲依然是世界文學的中心,而不是美國。美國文學太孤立太絕緣了……”並且提醒美國文學界,他們太不注重作品的翻譯和向全世界的推廣了。言外之意就是美國太自視為老大,太把自己當回事了……

  中國網記者:恩道爾這話是不是在美國引起了眾怒?

  李放:是呀,普利策獎得主邁克 迪雷達就說:“一個只相當於紐約市人口的國家的公民,認為美國‘孤立’有點兒過分了吧。”而《紐約客》的編輯雷姆尼克則說得更為義憤填膺:瑞典學院的院士們總是假裝很睿智,但實際上,在曆史上,他們把普魯斯特、喬伊斯和納博科夫都忽略了,而提名了一些不夠格的作家,他們的標准讓人迷惑不解……”

  中國網記者:那到底是瑞典學院的院士們“冤枉”美國作家?還是美國作家真得不行?

  李放:這還得花開兩頭,各表一枝。其實,在世紀之交的諾獎賠率排行榜上厄普代克、歐茨和羅斯等三大美國文豪經常會名列前茅,但瑞典學院的院士們可能本著“你想要,就不給你”,就逗你“玩”的心態跟美國作家們“玩捉迷藏。”

  中國網記者:那瑞典學院的院士們也真夠“老奸巨猾”的?

  李放:哈哈,或許是吧。我們都是局外人,都只能去揣摩一下院士們的所思所想。首先是他們在內心深處如何評判這三個文豪。厄普代克是以《兔子四部曲》聞名天下的,並以性描寫著稱,公認的是此領域的執牛耳者。但讓人噴飯不止的是2008年英國《文學評論》雜志稱厄普代克的作品中充斥著“現代文學中粗魯、不得體或荒謬的性描寫段落”,並為此授予他“糟糕性描寫小說終身成就獎”。而且,厄普代克雖然兩度獲得普利策小說獎,兩度登上《時代》周刊封面,但在1968年4月26日,其登上《時代》周刊的封面,大標題居然是“通奸社會”…… 中國網記者:院士們那么“高、大、上”,肯定不會把諾獎授予厄普代克了?李放:是的。其實厄普代克也確實永遠失去了機會。2009年,厄普代克因肺癌去世,終年76歲。而諾獎的遊戲規則是只授予在世的作家。中國網記者:菲利普 羅斯是美國最著名的作家了,又有世界影響力,也不“泛黃”,為什么諾獎也沒授予他呢?李放:羅斯的確是一個偉大的作家,是名副其實的“語料庫之王”,在他筆下標准的美式英語,各地方言俚語,意第緒語,希伯來語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幅生動的美國猶太民族的風俗畫。但這樣的作品都太難翻譯,太難向全世界傳播了。中國網記者:那么女作家歐茨為什么也不行?李放:歐茨是以揭露美國社會的陰暗面和暴力行為而聲明遠播的。她的問題是寫得太多,不簡練,而且過於現實主義和“巴爾紮克”化,與通行的當代文學的創作方法有一定距離。中國網記者:看來美國這三大文豪沒有能獲得諾獎還都事出有因呀,那么現在還健在的歐茨和羅斯是不是一點希望都沒有了?李放:歐茨今年77歲,羅斯今年82歲,都都年事已高,但根據瑞典文學院愛殺“回馬槍”的傳統,諾獎的大門並沒有完全向他們完全關死,只是希望太過渺茫。中國網記者:除了這些因素,還有其他別的什么原因導致美國作家沒能奪得諾獎?李放:美國文化日益橫掃全球,大行其道,內心深處充滿歐洲貴族精神的瑞典學院院士們估計會為此非常不爽,他們要通過自己的評選暗中對這種風潮進行糾偏。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