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奧巴馬與普京在土耳其G20峰會期間交談
作者:吉迪恩·拉赫曼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巴黎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后,兩張流傳甚廣的照片傳遞著重要的信號:國際政治正在發生變化。第一張照片是奧巴馬貓著腰跟普京在酒店大堂里討論事情。他們上一次在聯合國會面時那種僵硬冷漠的身體語言已蕩然無存,美俄兩國總統看上去就像是同事。
第二張照片來自俄羅斯國防部,轟炸敘利亞的俄羅斯戰機填裝的炸彈上潦草地寫著“為了巴黎”。
11月20日,俄羅斯俄駐英使館把照片發到了推特上
這兩張照片突出了一種有趣的可能性。俄羅斯和西方在共同敵人“伊斯蘭國”面前,會不會開始攜手作戰,擱置彼此間的分歧?這個想法使西方許多俄羅斯分析家坐立難安,而且它的確牽涉到許多極度復雜的因素。然而,出于以下幾個原因,俄西和解仍然值得嘗試。
首先,外交政策的核心在于設置優先級——西方既然經歷了巴黎恐襲,并面臨進一步遭受襲擊的威脅,那么擊垮“伊斯蘭國”理所當然應成為西方的首要任務。其次,烏克蘭局勢顯現出一些輕微但卻重要的跡象,俄羅斯似乎有撤出的意思。今年秋季,烏克蘭東部地區一直保持著停火狀態。雖然前些日子曾爆發了戰斗,但不全是俄國人挑起的。最后,在敘利亞問題上,不管西方還是俄羅斯,都并非全然無可指摘。在莫斯科與華盛頓之間尋求中間立場,將有助于平息敘利亞沖突。
在西方抨擊普京政府最激烈的批評者們看來,俄羅斯吞并克里米亞以及在烏克蘭東部地區的軍事行動是對國際法根本性的踐踏,俄羅斯將最終對世界秩序構成比“伊斯蘭國”更大的威脅。然而,目前歐美民眾卻很難接受這樣的意見,在他們眼里,伊斯蘭恐怖分子對西方主要城市構成了迫在眉睫的安全威脅,但俄羅斯沒有。
西方主張對俄強硬的鷹派們指出,俄羅斯在烏克蘭發動的戰爭已經奪去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在繼續積累軍事力量的同時,俄羅斯政府擁抱了高度民族主義且反西方的世界觀。
此外,他們認為,普京先生慣于根據政治環境調整侵略手段。如果放棄對俄羅斯施壓,可能未來會出現更多的克里米亞。
我們不能無視這些意見。因此,任何與俄羅斯恢復友好關系的舉措都必須是漸進的,有條件的。歐盟已正確地決定暫不解除對俄羅斯的制裁。但如果烏克蘭停火能得到恢復并保持,而俄羅斯又在敘利亞問題上做出建設性姿態,那么2016年上半年制裁有可能得到部分緩解。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讓俄羅斯人明白,如果情況轉變,制裁有可能恢復且變本加厲。
這些反對與俄羅斯和解的人還提出,普京在敘利亞的真正動機不是擊敗“伊斯蘭國”,而是在中東重新建立俄羅斯勢力,并使美國走向具有象征意義的失敗。他們指出,俄羅斯早期空襲目標是敘利亞的“溫和”反對派,而不是“伊斯蘭國”。他們進而宣稱,俄羅斯維護阿薩德政權,反而將壯大圣戰者的實力——因為對阿薩德的仇恨是圣戰者們最好的招兵宣傳。
這些觀點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即便如此,西方仍然應該嘗試與俄羅斯在敘利亞問題上進行合作。俄羅斯政府現已承認,是“伊斯蘭國”在西奈半島制造了空難事件,殺害了數百名俄羅斯公民。或許因為這個原因,近來“伊斯蘭國”成為了俄羅斯空襲的首要目標。
阿薩德的命運仍然是西方國家與俄羅斯之間的顯著分歧。在這個問題上,中東各區域性強國有著更加難以調和的矛盾,伊朗全力支持阿薩德,而沙特與土耳其則要求他下臺。
阿薩德的暴行確實為遜尼派吹響了集結號,也確實促使圣戰勢力逐漸壯大,在這一點上,西方國家及其盟國沒有看錯。然而俄羅斯的回應也有其道理。俄方認為,阿薩德倒臺后將出現權力真空,而填充這個真空的必將是暴力混亂與伊斯蘭主義的混合物,這樣的環境最有利于“伊斯蘭國”的茁壯成長。在敘利亞的現實面前,再加上有了伊拉克和利比亞的前車之鑒,俄羅斯的說法確實難以反駁。美國一方面并未真正承認改變策略,一方面逐步向俄羅斯的立場靠攏,不再堅持要求阿薩德立即下臺。“伊斯蘭國”對俄羅斯和西方國家構成了非常現實的威脅,它或將迫使雙方集中思想,努力彌合關于阿薩德政權命運的分歧。
莫斯科方面當然希望,能夠在敘利亞問題上與西方達成和解的同時,增進國家威望、鞏固戰略地位。其實華盛頓方面也有類似的考慮。在巴黎和西奈半島恐襲事件發生以后,俄羅斯和西方在中東地區的明顯戰略敵對關系應該讓位于雙方共同的戰略與道德雙重利益,那就是擊敗“伊斯蘭國”,實現敘利亞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