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訥 資料圖
中新社延安5月20日電 題:毛澤東之女李訥再回延安 流淚觀看《延安保育院》
中新社記者 冽瑋
身為毛澤東與江青唯一的女兒,李訥被坊間輿論蒙上了“神秘”色彩。對此,她總是選擇緘默。
5月20日,當李訥參加“毛主席親屬與身邊工作人員重走毛主席轉戰陜北路”活動時,中新社記者注意到,每每提及父親,李訥習慣以“主席”稱呼,與常人無異。
據了解,參加此次紅色活動的人員除毛主席親屬李訥、王景清外,還有當年跟隨其轉戰陜北的電報員李錦華,身邊工作人員王明富、陳長江、曾文等。
打破沉默的一幕出現在20日中午,大型紅色歷史舞臺劇《延安保育院》的上演,令李訥熱淚奔涌,哽咽難抑,一度中途離場。
1938年7月,由進步人士、社會團體和陜甘寧邊區政府發起成立了陜甘寧邊區兒童保育院,負責接收培養邊區干部、軍人的子女和革命烈士遺孤。眾多革命后代在保育院學習生活,繼承了革命精神,見證了那段特殊的歷史。
據原陜旅集團董事長、《延安保育院》總策劃張小可介紹,面對艱苦的環境,雖然處在戎馬倥傯之中,毛澤東始終非常關心保育院學生們的身體健康,周恩來、朱德等也多次前往保育院看望。在延安保育院小學里,彭湃的孩子彭士祿、羅亦農的孩子羅西北、謝子長的孩子謝紹明、劉少奇的孩子劉愛琴、任弼時的孩子任遠方、李維漢的孩子李鐵映、鄧小平的女兒鄧林等都曾在此就讀……
有關史料披露稱,李訥1940年出生于延安,毛澤東在47歲時喜得幼女,格外疼愛,留在身邊撫養,是毛家唯一在父母身邊度過童年、少年和青年的孩子。
20日下午,李訥一行赴棗園參觀,沿途圍觀者甚眾,他們所乘坐的汽車兩側貼著“重溫革命歷史、弘揚延安精神”的標語。
灰白色的棉質衣裳,端莊嫻靜的無框眼鏡,屬于上世紀80年代的款式……這是李訥出現在棗園舊址給人們的第一印象,世人眼里這位老人只是千余名普通游客之一。
“我出生在延安中央醫院,前后在延安生活了6年多時間。棗園、楊家嶺、王家坪都住過。”李訥自言“沒有特別喜歡的,印象里都不錯。”
棗園崖畔,綠蔭匝地,掩映著的幾孔窯洞,是毛澤東故居。李訥指著墻上懸掛的一幅毛澤東、江青與她的合影,招呼王景清說,咱家也有這張照片。
在楊家嶺革命舊址的小賣部,印制著毛澤東頭像的書包、T恤、車掛等紀念品銷售火爆,李訥一行紛紛解囊購買。李訥拿著兩個鑲嵌著毛澤東瓷像的車掛,仔細端詳,并詢問他人的意見:“頭像大一點好?還是小一點好?”
店主嚴玲告訴記者,近年來,前來延安參訪的紅二代絡繹不絕,有同齡人結伴而行;有闔家出動。每次她都會主動給予優惠價,甚至無償贈送。
據北京延安兒女聯誼會統計,目前該會注冊的紅二代有3000余人,經常展出以弘揚革命精神、繼承革命傳統為宗旨的各種珍貴影音資料,這些歷史將不會被遺忘。(完)
(原標題:毛澤東之女李訥再回延安 流淚觀看《延安保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