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1

傳統文化遇上新媒體 看世界怎樣變

2014-12-22
来源:香港商报

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和深圳虛擬大學園共同舉辦了「2014中英高校新媒體產業合作項目研討會」。

  【香港商報網訊】新媒體技術的興起,帶動零售、傳媒、影視行業掀起顛覆式變革大潮。讓人稍感意外的是,數字化、網絡化的應用,也把教育行業、圖書館及古老的博物館及文物保護行業帶入一個新的境界。於是,最古老的文化與最新的科學技術之間新型的關系出現在世人面前。上周,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和深圳虛擬大學園共同舉辦的「2014中英高校新媒體產業合作項目研討會」正是聚焦於此。來自深圳、香港和歐洲的學界、企業界的專家學者濟濟一堂,探討如何把握新媒體趨勢,在教育和傳統文化產業上進行創新發展。香港商報記者 杜潔菡

  慕課瓦解傳統精英教育?

  2013年,被稱為中國的「慕課(MOOC)元年」,這一年,由哈佛東亞語言文明系講座教授包弼德(Peter K.Bol)和哈佛歷史系及商學院講座教授柯偉林(William C. Kirby)主講的「中國課」由美國橫掃到中國,得到了數以百萬級的在線收聽率。這只是慕課神奇魔力的一個例子--根據美國斯坦福大學免費大型公開在線課程項目Coursera的數據顯示,2013年Coursera上註冊的中國用戶為13萬人,位居全球第九;而在2014年達到了65萬人,每8個新增的學習者中就有一個人來自中國,增長幅度遠超過其他國家。與此同時,中國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甚至許多地方性大學也都紛紛跟進開展了類似的計劃。

  上周在深圳虛擬大學園舉辦的「2014中英高校新媒體產業合作項目研討會」,其中一項主要議題,就是剖析慕課對教學過程的影響。

  深圳大學副校長黎軍教授重點分析了慕課對大學老師的影響。他表示:「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不同了,傳遞信息方式也必須跟進變化。慕課的興起,將使老師們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因為,與傳統課程只有幾十個或幾百個學生不同,一門慕課課程動輒上萬人,最多達16萬人。而且,它還不是一個講座,而是一門真實的課程,必須具備學習效果評估、布置作業、設定考試的流程,這就使得教學不再是教授一個人的獨角戲,整個授課過程需要一支教學團隊來輔助;同時,絕大部分的師生交流互動是在線進行,教授們還得迅速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有些課程的設計甚至需要用到文科、理科及新媒體傳播技術等多種知識。」「慕課的到來,對學生的學習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的學習環境、學習的技術手段、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課堂里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體驗式學習、研究性學習。更為重要的是,隨著越來越多跨校、跨國網絡課程的上線,學生原有的專業選擇也可能會受到沖擊。」

  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藝術與人文學院院長Murray Pratt教授指出,慕課對歷史、文學等學科教學的影響尤其值得關注,比如文學,怎麼樣能夠把知識濃縮,把傳統的東西找出來擴展,重新激發它的價值?又如歷史,怎樣才能活靈活現,激發學生的參與感?可以預見的是,數字化體驗必將為人文領域的研究及教學注入新動力。另一點需要強調的是,慕課真正的意圖不是把教授的教學視頻發布到媒體上,而是不斷用分析、討論任務刺激學生,激勵他們堅持學習。畢竟,技術的發展導致很多職業在不斷變化,畢業生需要掌握更多新技能。該校對網絡課程的預期目標,是有所產出,培養未來的人才。

  圖書館博物館會消失嗎?

  新技術的普及,也使傳統的圖書館和博物館行業出現巨大變革。

  研討會過程中,作為主持人的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翟振明教授提到,隨著數字閱讀的發展,未來可能會出現實體圖書館越來越少,虛擬圖書館越來越多的趨勢。對此,Murray Pratt教授回應說,現代人越來越少閱讀紙質讀物,因應這種趨勢,未來的建築將會減少開設實體圖書館,但會湧現出更多的新媒體館,它們不僅提供電子閱讀,更重要的一個角色是具有社交功能的文化分享,為某些具體領域的愛好者、關注者提供更多的選擇,讓它們思路更加寬廣。對圖書館的管理者來說,新技術的運用,也會使它們更容易了解到讀者、受眾在哪些地方消耗了信息資源,並可據此提供更為精準的服務。

  博物館行業同樣因為新媒體技術的出現而發生變革,這種趨勢不僅發生在英美等國,也同樣出現在中國的許多大型博物館及文物保護工作中。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打造虛擬博物館,以數字化和網絡技術展示珍寶。盡管在線瀏覽與現場觀看在感受上有著天壤之別,但它或許有助於吸引更多人到現場去,到博物館去,更加細緻入微地觸摸歷史,而不再是走馬觀花。

  古書畫研究如何觸網?

  最神奇的是,數字技術的應用也使古老的古書畫研究工作發生改變。與會學者指出,一幅古畫通過高清晰數字處理,可以看清楚非常細的細部,一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用放大鏡也看不清的。專家學者可以根據這樣的圖像看到用的是什麼材料,曾經進行過多少次的修補,它的構圖、運筆用墨的細微痕跡,它的精美構成等。可以說,新技術不僅為研究古書畫的專家提供了以前無法得到的參考信息,甚至能解決長期解決不了的一幅畫的真偽、時代和其他方面的問題。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