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歆
一
站在汕頭大街上,才忽然發現,之前我對汕頭並不了解。
儘管四十年前,汕頭——與深圳、珠海、廈門四座城市——便以「改革開放」新事物「經濟特區」而名聞全國,那時候報紙刊物介紹、街頭巷尾的口口相傳,以及稍後一些的電視、電影,把這四座城市強勢推到世人面前。但是某一天安靜下來細思,在這四個第一批「經濟特區」中,要是下筆書寫的話,汕頭是最不容易馬上進入書寫狀態的城市。很難一下子找到走進這座城市的「鑰鎖」。當然沒有到過汕頭的外地人,那就更是一派茫然。不像深圳和珠海,即使你沒有去過,依靠各種媒介,似乎也能說個一二。
想起1992年,我在細雨之中匆匆走過汕頭。那是從深圳到珠海的一次匆忙「過渡」,至今清晰記得陪同我們的「新深圳人」的表達,我記不清楚原話了,大意是說在深圳、珠海、汕頭這三座廣東城市的對比中,汕頭沒有突出特色,走一走就可以了。當時只是住了一晚,沒有時間深入了解,也就無法與其他城市進行細緻對比。以後竟再沒有機會來過,於是經年累月下來,汕頭給我留下遙遠而模糊的印象,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去過,陷入只是知道潮汕文化卻又不能具體表述的尷尬之地。
汕頭沒有埋怨我。她在去年歲末,召喚我前往。
時隔近三十年,「汕頭」兩個字重新推到我的面前。
當年把汕頭設為「經濟特區」,理由很簡單,考慮到東南亞國家潮汕人多,便於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往來,還能在「招商引資」方面帶來「人和」方面的特殊優勢。除了「改革開放」初期這個「汕頭特色」,其他的還有什麼?顯然需要我走近、再走近。
從廣州白雲機場起飛,落地揭陽潮汕機場,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中,腦子裏始終沒有退卻這個思考——如何走近汕頭。打開汕頭大門的鑰鎖,到底藏在哪裏?
二
走進「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
第一個吸引我的內容,是關於「世界記憶遺產」的介紹,在當下全世界192項文獻遺產入選名錄中,截止到目前,中國有11項入選,包括《黃帝內經》、甲骨文、清代內閣秘本檔、納西東巴古籍等,還有一項與汕頭有關,是「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簡稱「僑批」。
僑批?恕我孤陋寡聞,完全不了解。
我慢慢讀。
僑批,或稱「批」,在廣東潮汕話中,把「信」念成「批」。許多時候,「僑批」還被稱為「番批」或「銀信」。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國內的匯款暨家書,在福建、廣東潮汕和海南等地,作為「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曾經存在了一百五十年,一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才終止。
我感到一扇門……在我面前慢慢打開。
三
自從1860年汕頭被迫開埠,在接下來五十年時間裏,西方人、西方技藝、西方文化、西方思想……猶如過江之鯽,蜂擁而至這個中國南端的小城。中西方文化、習俗、信仰的激烈相撞,也讓臨海的潮汕人最早接觸到了外來思想。再加上早在唐、宋時期,汕頭就是海上貿易的重要出洋港灣,以及後來人口增長和農田耕作條件惡化,於是在內、外因的強大作用下,汕頭人離開故土、開始出外闖蕩。沿海地區在歷史上有兩次大規模的移民潮,分別是明代嘉靖年間和清代乾隆年間。汕頭人把出洋謀生稱作「過番」,而「過番」的人則被稱為「番客」。
也就是在「過番」的命運顛簸中,潮汕人幾乎遍布整個東南亞,甚至遠洋到美國、加拿大、新西蘭等國家,如今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中都有潮汕人奮鬥的足跡。
遠離家鄉、遠離親人,依靠什麼維繫與家鄉親人的聯絡?好像只有家信,還有匯寄通過汗水、鮮血乃至生命掙來的銀兩。這是中國人無論走向何方,與家鄉、與親人進行親情聯繫的常規動作,也是中國人重視家庭、不忘血緣之親的傳統美德。他們無論走多遠,哪怕到了天涯海角,也會想盡一切辦法與故鄉取得聯繫,永遠不會忘記家鄉。這樣的理念深紮在第二代、第三代……的內心深處。
寄回血汗錢,大家都能理解個中含義。那麼,跨越大海大洋的家信呢?那些「番客」在不大的一張紙片上,在那有限的空白之處,最想要給家人留下什麼文字?
陳列館裏那一封封百多年前的僑批覆印件,給了我們清晰的答案。
在「某某雙親大人安啟」,或「某某雙親大人玉剖」,或「某某吾女兒」,或「某某吾兒」的字跡下,我看到了這樣的字句——
「……自小聽母親之言……」
「……吉平安、勿勞累……」
「……遠隔天涯,未免心殊念念也……」
雖然都是家長里短的絮語,卻有著無盡的思念和含淚的牽掛。但又不僅僅顧及家事,也有國家危難之時的勇敢吶喊。
抗日戰爭爆發後,身在海外的汕頭僑胞,還給延安寄去僑批。「……祖國抗戰之養成愛國熱忱……實行游擊戰爭以牽制和消耗敵軍……抗日戰爭民眾運動……海內外人士紛紛賜予物質精神援助……謹致民族解放敬禮。」
安靜的陳列館,蘊藏著汕頭豐厚的鄉間文化、人文歷史。
除了僑批上的文字內容,還有「寫僑批」人的鄉間故事,也成為僑批文化的組成。
當地有個專門寫僑批的老者叫洪銘通,他曾經寫過數以萬計的僑批,他為人耿直,做事坦蕩。他給自己定下一個規矩——「四不寫」。即「錢銀數條不清者不寫;誇大兒孫不肖引以同情而求多寄錢者不寫;傷天害理唆間人家孬話者不寫;有辱國格裝窮叫苦者不寫」。
這位書法藝術與處事原則同樣令人尊敬的洪姓老者,被四里八鄉尊稱為「寫批洪」。
僑批,是外地人打開汕頭大門,了解汕頭歷史文化、風俗民情最好的一把鑰鎖。
僑批是思念、情懷、信念,還是一種堅韌;一百五十年來,那些飛掠大洋上空的數不清的僑批,已經深紮在汕頭人的內心深處,影響著汕頭人的精神思考。
四
走出陳列館,在小公園開埠區一帶漫遊,看着那些各種風格的異國建築,再想到陳列館裏的歷史回望,所有來到汕頭的人,此刻心中已經有了對汕頭的解讀——忠厚誠信、自強不息、家國情懷。
這是汕頭特色,也是汕頭精神。當然,這是我的「鑰鎖」,這是我的理解。
你呢?你想要尋找到自己的理解,想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汕頭鑰鎖」,那就「去汕頭、讀僑批」。
有了這樣的了解,猶如有了行走汕頭的指北針,然後再去遊覽汕頭迷人風光,再去領略聞名遐邇的汕頭小吃……也就對當下汕頭更加了解,也就能把汕頭看得更加清晰。
別在等待,看完僑批再去看古老的石炮台,去看樟林紅頭船,去看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去看「亞青會」建設場館,去看南澳島……站在北回歸線下面慢慢回味,逐漸感覺到汕頭如此深厚,如此博大,如此震撼,如此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