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旭
很多年前往新會茶坑村尋訪梁啓超故居。不遠處一塔聳立山坡,為綠樹擁抱。山為鳳山,塔名熊子塔。「熊」(讀泥),「熊」字下面四點少了一點,是新會特有的一個字。「……城南二十里……山凡五,各有三足,故雲熊。」塔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因新會城「依山阻海,峰巒擁衛」,「北枕圭(峰)山,屹然高峙」,然「東南痹削,形氣稍弱,似青龍之垂首,遂建塔以鎮之」(《新會縣誌》),乃成新會的風水塔,一直被視作新會「文筆」。據說,塔成後,新會果然「人文日盛」(《康熙縣誌》)。
新會扼粵西南之咽喉,據珠三角之要衝,瀕臨南海,毗鄰港澳,是廣東歷史上文風最鼎盛的地區。從明代起就英才輩出,學者如雲,是中國產生進士、舉人和兩院院士最多的城市之一。今天的新會,更是商機無限的投資熱土。
但我最有興趣的是新會民間的尋常日子。
北回歸線以南的溫和氣候,肥沃土地,密布河網造就的「水果之鄉」、「魚米之鄉」,特產豐富。這裏擇印象殊深者略為記之。
葵藝。從東晉起,新會就己開始葵樹種植和利用葵葉製成葵扇。晉書《謝安傳》記載:「太傅謝安手搖葵扇行於京城市上」。《明史》稱:「廣郡有所貢,不過葵扇、莞香、橙、荔之屬」。可見當時新會葵扇已成為貢品。經歷民間藝匠千餘年的探索,將編織、繡花、繪畫和印花等工藝融匯一體,臻出神入化之境。其火畫扇,與檀香扇、竹絲扇、綾絹扇並稱中國四大名扇,被國家列為特種工藝品。2008年,新會葵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茅龍筆。源於明代,有史五百多年矣。采新會圭峰茅草,經選裁、錘砸、浸泡、刮青削草、綑紮裝飾等多道工序成筆。筆鋒修長,極富彈性;筆觸蒼澀,牽絲飛白相得益彰,宜於行草書體,亦可勾勒山水書畫。用茅龍筆書寫的書法,由於沒有筆鋒,筆畫中留有空隙,形成其他書法難有的「飛白」,筆畫頓挫、拙重,別具一格。
茅龍筆的創製,開創了茅龍書法藝術。茅龍筆做工考究,古樸而兼雅致,極富自然美感。書寫剛勁有力,氣勢豪放。其書法形成獨特的風格,獨樹一幟,予書法藝術以莫大影響。茅龍筆書法,「一洗元代以來柔弱萎靡的書風」,樹立了嶺南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嶺南大儒陳白沙先生的「茅龍書」,為國家珍貴文物。
而最令我難忘者,非新會陳皮莫屬。芳香撲鼻,是新會陳皮的獨有品質。陳皮以「陳」為佳,存足三年始可稱陳皮。存之愈久,其香愈醇;五十年以上的陳皮,香如老藥。歷經歲月,彌足珍貴。
由於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又是傳統的香料和調味佳品,歷史貿易中特稱「廣陳皮」,以別於他省所產。尤以潭江流域沖積帶平原,特別是銀洲湖沿岸所產為好。清代大醫師葉天士所開的中藥「二陳湯」,特別寫明「新會皮」。因非新會所產陳皮,藥效遠遜,且乏香味而痹口(即苦辣味),所以新會陳皮價格較高,皮比肉貴。
作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陳皮價廉質優,惠及民間尤甚。百姓常將之用於肺氣擁滯,胸膈痞滿,咳嗽痰多及脾胃虛弱,脘腹脹滿,不思飲食,乃至嘔吐穢逆,二便不利等常見病症。
在新會街頭行走,不時可聞陳皮暗香浮動。新會農家,更是陳香遍布。近年來,新會人又在傳統工藝基礎上,將陳皮的優勢與普洱茶的優勢結合,開發出「柑普茶」;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研製出「陳皮酵素」,把新會陳皮的食用和藥用功效發揮到極至,使新會陳皮這樣一種極為普通的農產品,成為一種造福眾生、前途無可限量的世間妙品。
新會有著名八景,「熊塔歸帆」是其一。登臨熊子塔遙望,山下河流縱橫,潭江和西江支流在此匯入銀洲湖,湖上船帆點點,襯著塔影波光,流淌著南國水鄉的綺麗,也流淌著水鄉人民從平凡中創造不凡的智慧。
近代思想家、政治改革家和文學家梁啓超十一歲時所作《登塔》詩曰:「朝登凌雲塔,引領望四極;暮登凌雲塔,天地漸昏黑。日月有晦明,四時寒暑易。為何多變幻,此理無人識。我欲問蒼天,蒼天長默默。我欲問孔子,孔子難解釋。搔首獨徘徊,此理終難得。」如果能夠生活在今天,我想啟超先生應該會少一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搔首徘徊,而多一些為桑梓鄉親所鼓舞的喜悅吧!
2019年11,18江門歸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