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辽宁 > 商报专稿

數字技術沾上泥土氣 瀋北新區農民種地心中有「數」

2022-06-16
来源:香港商報网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智慧農業,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旨在通過城鄉一體化數字經濟大循環暢通城鄉經濟循環,以數碼化轉型加速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水平提升。
 
    瀋北新區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為智慧農業發展按下「加速鍵」。
 
    6月13日,記者走進瀋北新區興隆台街道房身村種植大戶洪蘊來的800畝「數字水稻」田。在這裏,記者親眼目睹,稻田用2米高的圍欄圈起來,用暗渠智能給水灌溉,稻苗的施肥、稻田蟹的投餌全部由電腦全程監控,並可追溯……
 
 
    據七星米業技術負責人高銘介紹,目前,兩層的數字農業控制室正準備安裝,暗渠也在安裝智能水閥、數字開關……這些設備完成後,無論身在何處,打開手機就能查看每塊田的水位情況,需要灌溉,一鍵就能打開智能水閥,水位達到標準後,閥門會自動關閉。「數字水稻」田從育種到播種,再到施肥全程由電腦控制。
 
    從種植自家幾十畝的水稻到承包幾千畝帶動2000名農民走上致富路,從創辦稻米加工廠到七星米業的紅火發展,「全國十佳農民」洪蘊來在土地「文章」中再尋商機。這幾年,為提高稻米品質,增加農民收入,他嘗試在稻田養蟹大獲成功。然而,「一田兩用」讓洪蘊來嘗到甜頭的同時,也遭受了稻田蟹看護成本高、損耗大等管理難題。
 
    建出一塊「試驗田」,用數碼化、智能化手段探索真正的有機種植,洪蘊來想干就干。今年一開春,新區農業部門開展的土地精細平整、鋪設明暗渠等一系列高標準農田改造工程與洪蘊來的想法不謀而合。
 
    「以800畝的『試驗田』來測算,改造為農民省了不少錢。」高銘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借土地平整之機,「試驗田」將原來高矮不一的小塊田拓展為大塊田,僅這一項就節省10%的土地資源。明渠變暗渠,不僅節省土地,減少水消耗,更節約電力20%-30%。如今自動灌溉,節省了60%的人工。
 
    「數字賦能,既可破解管理難題,還能實施更精準的綠色種植,讓蟹田稻更有機、更健康。」洪蘊來說。(記者 王藝橋)
[责任编辑:严燕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