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以許余剛養殖基地為基礎成立養殖類合作社, 下一步,農莊村將用好用活財政扶貧資金,吸收更多的貧戶入社,培育和壯大本村的養殖產業,不斷增加村集體收益和貧困戶的收入,確保我們村今年如期出列。」11月21日,沿河官舟鎮農莊村第一書記余燦向記者說。
石小華在飼養場內投放飼料
走在官舟鎮農莊村的一條鄉間小路上,路邊不時可以看見成群的土雞,有的在喝水,有的在覓食,悠閑的享受着大自然的饋贈。
「咕咕……」石小華拿起一把穀物撒在地上,躲在灌木叢中散養的土雞爭先恐後的竄出來搶着吃地上的飼料。
滿山坡覓食的散養土雞
石小華一家從2014年就開始養殖土雞,剛一開始的3000多隻,後來規模逐漸擴大,到目前有10000多隻。
綠殼蛋有着更高的營養價值和市場價值,目前市場價達到了2元一個。為了更好的發展養雞產業,石小華經過多次考察,開始引進綠殼蛋雞。截止目前,綠殼蛋已成為該合作社獨具特色的產品,遠銷全國各地。
養殖場工人正在餵養牛
「樹上飛、山中跑,喝山泉、吃雜食,這樣完全野生放養的出來的土雞肉質鮮美,所產雞蛋品質好,能賣個好價錢,一年下來有近20萬元的收入。下一步我將逐漸擴大綠殼雞的養殖比例,把我的合作社發展的更大更好。」沿河農莊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石小華告訴記者。
像石小華這樣的「養殖大戶」在農村發展養殖業,敲開致富門的群眾還有一位,他就是許余剛。今年37歲的許余剛長期以來,一直在外地務工,直到2017年才返回家鄉。由於傳統種植業收入較低,於是他決定通過發展養殖業走上致富路。
養殖戶許余剛向媒體介紹養殖情況
從2018年5月開始,許余剛陸續投入近50萬元的資金,修建養殖棚,買進牛種及各種飼料和草料,開始養殖本地黃牛。
「我的養殖場目前一直保持存欄40頭黃牛,每月賣出去多少頭就又進多少頭。現在平均每月出售2至3頭,每頭牛的價格在1萬至1萬5左右。截止目前,共出售黃牛70多頭,不僅收回了成本,也開始有了收益。」許余剛說。
在自身發展的同時,許余剛還不忘帶動本村村民脫貧致富。該村今年63歲的貧困戶許大清家裡只有他們老兩口,沒有勞動力,只能靠簡單種植農作物維持生活,沒有足夠的經濟來源。許余剛得知情況後,就聘請許大清老兩口為固定工人,讓他們在養殖場打工,增加收入。
「以前我一直是干農活,一年辛苦下來也沒有多少收入,從今年元月份開始,到牛場打工,平時主要是喂牛,打掃衛生,有時間就割點草,每個月開2600元的工資,我覺得非常好,日子也越過越好。」許大清充滿感激的說。
為了幫助養殖戶更好的發展,農莊村村支兩委利用財政扶貧資金,通過入股分紅的方式,解決養殖戶的資金難題,大力發展規模養殖業,加快農民增收步伐。
「現在我的養牛場有固定工人4個,每人每月2600。同時,春耕、秋收的時候概要雇8個左右的臨時工,每人80元一天。下一步,我將繼續擴大規模,帶動更多村民到我的養殖場務工,幫助他們脫貧致富。」許余剛說。(黃慶松 任廷海 朱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