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貴州 > 本地新聞

貴州施秉:力拔山兮全面決勝脫貧攻堅戰

2018-06-21
來源:香港商報網

施秉馬號鎮老縣村陽陽合作社為入股貧困戶分紅。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許入介報道:千古風流在擔當,萬里功名須躬行。新時代下,貴州精神賦予了黔中大地的奮斗者們更多的責任與擔當。

  施秉,作為貴州的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正按照新時代給予的新使命,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突出抓好“大扶貧、大數據、大健康、大旅游”戰略行動,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干實干、後發趕超,用“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雄心壯志和豪邁斗志,全力全面打贏新一輪脫貧攻堅戰。勠力沖破貧困的桎梏,撕掉貧困的標簽,確保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決戰決勝的完美答卷為“多彩貴州”新未來色添彩。

  從“輸血”到“造血”的一字之變

  走在施秉的鄉間村野,梯田環繞、連片成林的綠在立夏之季,傳遞着希望。按照“產業選擇、農民培訓、技術服務、資金籌措、組織方式、產銷對接、利益聯結、基層党建”八大要素,該縣積極發展“造血式”產業,讓特色經濟遍地開花。

  在雙井鎮龍塘村塘珠三組,村民潘元財正在果林下喂養蟲草雞。他告訴記者,自己最早是種植精品水果的,後來得知縣里大力發展“蟲草雞”產業,于是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統一種苗、統一飼料、統一技術管理、統一保價回購、統一品牌銷售,2017年带動5戶貧困戶在40余畝精品水果林下搞起了“蟲草雞”養殖。僅去年,養殖的3000羽蟲草雞就出欄2800羽,按市場單價20元/斤,銷售總額168000元,除去成本115600元,純利潤52400元,人均純收入10480元。

  這就是產業精准带給農戶及貧困戶的切身變化。從貧困到增收,嘗到甜頭的貧困戶們脫貧信心更加十足,決定跟着潘元財一起再壯大發展規模,今年繼續增加蟲草雞養殖量,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來脫貧致富。

  “現在龍塘村已有40戶貧困戶參與了合作社養殖了蟲草雞,每戶每年政府提供不少于3000元帮扶創業啟動資金”。雙井鎮黃副書記告訴記者,按縣里的計划,已在南部雙井、楊柳塘、馬號三個鎮打造了“蟲草雞養殖產業示范带”,真正讓貧困群眾“抱團發展、借力脫貧、互助脫貧”。

  目前,施秉已建成4萬套種雞孵化基地1座,出欄雞苗600萬羽,建成共存欄30萬羽蛋雞場2座,正啟動建設10萬套年出欄1000萬羽蟲草雞孵化基地1座,全縣養殖商品蟲草雞和綠殼蛋雞125.1萬羽,同比增長134.5%,在有效带動1000戶4000余人貧困戶增收的同時,還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1500—1800人的就業問題,做到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融合並舉。

  滴水不成海,獨木難成林。脫貧不是為了一時摘帽,而是要實現穩定脫貧。將南部貧困鄉鎮和貧困村作為主戰場,施秉以“四個一”工程為核心,結合“一減四增”,大力發展“4+N”產業,加快農業產業調整步伐,優化產業布局,積極推動中藥材,特色養殖、優質烤煙、精品水果、蔬菜、花卉、食用菌等產業發展,並進行全產業鏈的全新打造。

  同時,積極探索實踐“三變改革”和“五融五帮”,落實農戶在產業鏈、利益鏈、價值鏈中的環節和份額,以“強龍頭、創品牌、带農戶”發展要求來積極推廣“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方式和“合作社+村集體經濟+貧困戶”、“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農戶”、“党支部抱團+企業+貧困戶”、“公司抱團+企業+貧困戶”等多種扶貧開發利益聯結模式。利用貧困戶“小額信貸”和切塊到縣資金、村級資產、技術入股到“縣、鄉鎮扶投公司”、合作社和企業等經營主體,實現貧困戶抱團發展脫貧,確保農民實現穩定增收。

  如今,全縣每個村都建立了1個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每個鄉鎮成立了1個工貿公司,全縣成立村級集體經濟公司32個,其余32個村預計今年6月全部完成組建。預計64個村集體經濟收入中5-10萬元的有52個,10萬元以上的12個。

  不只脫貧,還要致富。今年,施秉搶抓金融扶貧政策機遇,繼續加大扶貧產業子基金申報力度,爭取產業扶貧子基金10億元以上,對全縣有貸款需求的企業或專業合作社實現產業基金帮扶全覆蓋。並堅持資金跟着窮人走、窮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着市場走的原則,讓貧困戶分享產業紅利,紮紮實實扭住脫貧質量。

  同時,出台《施秉縣“十三五”產業扶貧規划》,按照“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產業布局和“村村有農民專業合作社”要求,對深度貧困鄉鎮制定專項脫貧攻堅規划:有的側重特色旅游,有的規划中藥材園區,有的發力畜牧養殖……更為廣度、深度的構建了全縣產業長效發展的支撐保障。

  政策給力,貧困戶自己也有了干勁。據統計,施秉已完成中藥材種植面積8.7687萬畝(其中太子參8.5萬畝,寬葉纈草87畝,白及1300余畝,前胡1300余畝),覆蓋貧困戶2823戶7148人;烤煙育苗35萬盤,種植面積4萬畝,覆蓋貧困戶150戶500人;新增精品水果種植面積9616畝,覆蓋種植農戶2772戶,貧困戶713戶;特色養殖白洗黑豬4120多頭,出欄2690頭;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肉牛養殖17900頭,出欄2690頭。

  希望的種子正在發芽,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將在當地政府扶持、對口支援下甩掉“窮帽子”。2014年至今,全縣已退出貧困人口4861戶21540人,出列貧困村7個;5個貧困鄉鎮(甘溪鄉、雙井鎮、楊柳塘鎮、馬溪鄉、馬號鎮)按照省標實現“減貧摘帽”。數據的背後,是責任,是堅守,更是對脫貧攻堅的最好承諾。

牛大場鎮的一名婦女正在采摘羊肚菌。

  從“雪中送炭”到“錦上添花”的完美融合

  在農村,致貧原因很多,靠“一招就靈”的辦法很難奏效。只有開對“藥方”,才能拔掉“窮根”。

  以人為本,施秉出台了《2018年脫貧攻堅春風行動實施方案》、《2018年減貧摘帽實施方案》,成立了16個工作專班和1個督查巡視工作組、1個問責組,進一步抓緊抓牢抓實這場輸不起的脫貧攻堅戰。

  摸准民情、找准窮根,不漏一戶、不落一人。以網格化實現精准識別全覆蓋,並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通過從產業主攻、異地搬遷、教育健康、基礎建設、生態保護、兜底保障等方面來積極支持、重點扶持,合力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貧新路徑,撬動疊加效應,提高脫貧攻堅的精准度、實效性和可持續性。

  按照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五個一批”原則,深入推進扶持對象精准、項目安排精准、資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戶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脫貧成效精准“六個精准”,有針對的讓貧困群眾祛貧根。

  照計划,施秉將在2018年實現出列14個貧困村,脫貧15626人,貧困發生率從10.43%下降至0.28%,按國標實現“減貧摘帽”;將在2019年把剩余1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將在2020年巩固提升脫貧成效,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

  腳下有多少泥土,心里就有多少真情。為讓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讓農村、農民、農業有更加真實的“嬗變”,縣領導積極從中投公司爭取到7000萬專項資金用于帮扶全縣所有農村人口創新實施“10個1”工程項目。

  按照“缺什麼補什麼,差什麼就建什麼,哪里不達標就在哪里突破”的原則,對全縣1083戶兜底貧困戶和793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含兜底戶),分別按每戶6000元、5000元量化到貧困戶精准實施“10個1”工程。對全縣3.47萬戶農村非建檔立卡農戶原則按每戶4000元的標准進行因戶施策。確保1戶至少有1個致富脫貧產業,1戶1年人均糧食達到330斤以上,1戶至少有1個米缸,1戶有1個節能灶或衛生灶台,1戶人均有四季衣服10套,1戶至少有1個衣櫃,1戶至少有1張舒適床,1戶有1棟(套)安居房,1戶有1座簡易水沖式衛生廁所,1戶有1台彩色電視機。

  用心用情用力,施秉全面聚焦基礎設施建設硬仗,進一步優化宜居環境,按照“景城一體”、“城鄉統籌”的融合發展的思路,從“細致、精致、極致”層層升級,以“一城兩翼五區”的規划布局,國際化打造精品景區,精致化建設美麗縣城,特色化引領農文旅融合,差異化提升美麗鄉村,綠色化鑄造典范園區。

  今年,全縣還計划投入資金8000萬元以上,建設完成農村“組組通”公路200公里以上,實現30戶以上村民組100%通硬化路。投入資金1400萬元以上,加快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解決5800余戶2萬余人安全飲水問題,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安全飲水全覆蓋。投入資金2億元以上,加快“小康訊”建設,力爭實現“村村通寬带、組組通網絡、戶戶通通訊”。

  同時,以資金鼓勵撬動農戶差異化建設,引導非貧困戶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修建連戶路、活動場所、停車場以及房前屋後庭院整治、庭院硬化等為重點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夯實硬基礎,提升軟支撐。眾多設施補給及新增建設,解決了施秉長期以來的“硬件短板”。所形成的“15分鐘城鎮社區健康服務圈”和無縫對接的“30分鐘農村健康服務圈”為百姓切身提供了保障。

  堅持精准發力,將扶貧扶到點上,施秉還針對“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硬仗進行“強勁攻勢”。全面落實農村貧困家庭子女無障礙入學政策,實現在校貧困學生資助政策全覆蓋,決不讓一個學生因貧輟學,決不讓一個家庭因學返貧。成功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合率100%,全面實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縣內先診療後付費政策,繼續降低貧困人口住院起付線,提高貧困人口大病費用實際報銷比例,切實讓貧困群眾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減少生病。農村危房進行了再次全面排查摸底,利用“危改”“三改”和人居環境改善政策,極力提高農村住房保障水平,決不讓一戶貧困戶在危房下脫貧。

  積極推進異地扶貧搬遷工作,堅持縣城集中安置不動搖,力爭6月底前完成1191戶4965人的搬遷入住任務。同步做好貧困戶搬遷後續資助及保障,全力落實好戶籍管理、子女入學、就業、就醫、社保、低保等銜接政策“綠色通道”。

  注重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重點培養貧困群眾的發展潛力和技術能力,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進一步加大貧困戶創業政策扶持力度,爭取項目專項獎勵500萬元以上,引導一批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建成“施秉就業通APP”,借助大數據精准分析,完成4800人以上就業培訓,以保證每一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至少有一人以上實現就業創業。

  脫貧,沒有“選擇題”,只有“必答題”。奔着錯退率低于2%、漏評率低于2%、貧困發生率低于3%、群眾認可度高于90%的目標,全縣按照時間表和路線圖,吹響了脫貧攻堅的沖鋒號。

  如此,一場用制度建設點燃激情,用事業凝聚人心,用正氣提升志氣,激發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積極並主動的以目標最大化來提高效能最大化的大扶貧戰略行動在“施山秉水”間蔚然成風。

施秉蟲草雞養殖

  從“精准發力”到“抱團獲得”的滿滿幸福

  2013年,貴州主政領導到黔東南州施秉縣望城村視察工作,與該村支書曾維軍“商定”到2017年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1萬元的“雙萬”計划。

  望城村支兩委立足實際,提出以果品富村,旅游活村,文教興村,生態靚村,法制穩村的“五村”綜合發展思路。隨後的幾年,圍繞“以果建庫、以庫带果、以花造景、以景促游”的產業發展思路,昔日窪地換宜居新顏,平整寬敞的水泥路,延伸到村里每個角落;沿路而下的果林,鋪開一片綠意;白牆灰瓦的別墅式村居,規格齊整,讓人眼前一亮。

  如今的望城,蔬果飄香,怡然自樂,享獲了中國最美村鎮稱號。全村建立的3個農業專業合作社,带動了280戶農戶參與果品種植。

  2016年,種植精品水果達4070畝,輻射带動鄰村發展水果6000余畝,建成150噸果蔬氣調保鮮庫,果農戶均增收1萬余元。2017年,實現水果收入1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800 元,村集體經濟收入 112萬元。

  精准發力,創新思維,望城還經營起現實版“QQ農場”,利用從農戶手中流轉土地20余畝,打造了體驗式農園,讓農戶除了出租土地外,還可以為“農場主”提供代耕代管服務,形成了獨特的“土地經濟”,收入也較從前提高了四至五倍。

  與此,每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還以“541”模式反哺民生。將50%用于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和開展精准扶貧工作,40%用于村級民生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10%用于村辦公運轉經費和“五好誠信戶”創建活動的誠信基金,真正讓百姓共享幸福。

  坡上望城示范引領,強力助推脫貧攻堅;坡下高碑步伐緊跟不甘示弱,精彩演繹鄉村振興的時代脈動。

  立足綠水青山的良好生態資源,高碑多方聚力實施產業扶貧和電商扶貧,培養“造血”能力,先後成立了生態種養殖產業和茶產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带動發展種植茶葉、精品水果等1000余畝,建成了農副產品加工廠1座,並通過“高碑農家店”的網上銷售平台,直接带動貧困戶增收。

  打破“基礎薄、條件差,少數民族多,外出打工者多,在外定居多,留守老人和兒童多,沒有產業發展带頭人、集體經濟和特色產業”的根固壁壘,國家一類貧困村高碑脫貧奔小康有了更多的自信和底氣。2017年,該村集體收入達50萬元,貧困戶100%受益。

  借助“湖光山色映高碑、漁舟唱晚苗風情”的自然優勢,高碑村充分發揮鄉村旅游在扶貧開發中的戰略作用,將鄉村旅游建設成為美麗鄉村的重要載體。打造了高碑湖碼頭、66道彎、木質棧道、自行車道等景觀,營造出“快進慢游”的鄉村旅游發展體系。

  從鋪上瀝青的柏油路面進入高碑,建好的休閑文化廣場、翻新的沿湖村寨木屋、修繕的庭院鋪設配置替代了原本的泥濘鄉間小道、破落農家小院、廢棄的圈舍柵欄。“變身”後的高碑無處不彰顯群山環繞、碧水映襯的山水美境,30余家鄉村旅館、農家樂如雨後春筍般涌現。

  審時度勢,結合望城精品水果產業和高碑大美自然生態的優勢,依托兩村相鄰的地理區位,施秉縣主政領導積極創新扶貧載體,采取鄉村旅游扶貧與農家旅館相結合、鄉村旅游扶貧與村級集體經濟相結合、鄉村旅游扶貧與農村電商相結合的方式,讓望城村與高碑村聯動抱團發展,打造集現代休閑觀光農業、農耕文化體驗、休閑度假農文旅于一體的扶貧綜合產業園區。

  扶貧綜合園區里,涵蓋了獼猴桃、黑珍珠葡萄、水蜜桃等精品水果6500畝,主要銷往廣東、廣西和茅台集團等地,從種植管理到市場銷售均采取一條龍服務。2平方公里的面積,覆蓋了1072戶4401人,其中27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149人,86戶貧困戶可通過聯動發展的模式直接受益。

  勞作之際的村民,從心底洋溢出充滿希望的笑顏。滿滿自信的微笑,不僅是思想意識覺醒、生活態度轉變的深刻體現;也是對現階段發展認同、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最佳表達 。

  從“貧困閉塞”到“開放趕超”的發展願景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在經濟運行走緩的壓力下,如何統籌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啃下民生領域改革這塊“硬骨頭”,考驗着執政者的智慧與勇氣。

  過去,封閉的交通滯緩了發展,讓貧窮落後成為了代名詞。現在,借助貴州“臨海、臨邊、臨江”的現代綜合立體大交通體系,施秉打開山門,敞開臂膀,擁抱世界,開放趕超。

  天塹通途,開啟了大山里的資源寶庫。依托稟賦的旅游資源和鮮明的旅游特色,施秉以“世遺之地”造“世遺知名”,借助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加快構建以觀光避暑、休閑度假、文化康體、綠色生態為主的全景式、全季節、全產業、全方位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並通過“旅游+”扶貧戰略,大力實施“旅游+項目”、“旅游+景區”、“旅游+鄉村”的發展模式,以吸納更多的貧困戶參與旅游項目、美麗鄉村項目的建設及景區服務工作,带動貧困戶直接或間接就業。

  借力對外大通道,積極推動綠色優質農產品“泉涌”發展。通過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按照“大產業致富、小產業脫貧”的思路,圍繞“一減四增”農業結構調整,合理規划新增經濟作物布局。大力發展中藥材、精品水果、蟲草雞、優質烤煙四大產業,因地制宜發展大棚蔬菜、白洗豬、肉牛、食用菌等特色種養業。以徹底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樹立現代市場經濟觀念,讓農民持續增收、脫貧致富。

  同時,抓好產銷對接,打通銷售渠道。實施電子商務農村示范點全覆蓋,借助施秉農特產品線上特色館和“貴州有機會”本地電商平台來推進電商扶貧,带動“施貨出山”,實現農民脫貧增收。

  路隨產業轉,產業因路興。在1543.8平方公里的青山綠水間,公路延伸的節點,集結了一個個的美好夙願。

  按照農村“組組通”公路三年大決戰,施秉還把脫貧致富之路修到了每個村寨。已完成的129個項目,涉及建設里程336.448公里,佔實施里程的95.62%。

  隨着“組組通”公路的不斷開進和延伸,施秉農村產業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以牛大場鎮為例,92.09公里的“組組通”路程,將原本崎嶇不平的羊腸小道變成了康莊坦途,遍布全鎮的標准硬化道路為產業發展、鄉村旅游等提供了安全便捷的交通保障,將直接带動太子參、天門冬、頭花蓼等中藥材實現4.9億元增收。

  “做好指揮官,當好戰斗員,跑出加速度。”從2017年的春季攻勢、夏季大比武、秋季攻勢,到2018年的春風行動,在脫貧攻堅與同步小康的發展道路上,施秉各級層層發力,將“五步工作法”、振興農村經濟“三場革命”、產業發展“八要素”與縣域發展“五強夢”同頻共振,進行着一場“真槍實彈”的“大考驗”。

  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施秉以時間倒逼任務,乘着貴州省建設國家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的東風,進一步優化區域開放布局,積極融入國家西部開放戰略,推進更深層次更高水平對內對外開放,用開放倒逼改革創新、用開放增強發展活力,以更大的自信引領前進的使命。

  同時,厚植“美麗經濟”,實抓文化和生態兩個寶貝,持續做強旅游、城鎮、高效農業、新型工業、民生事業,確保第一個百年目標同步小康的決戰決勝,為“美麗中國”書寫燦爛新篇。

  靜候,新一輪“施秉加速度”的精彩展現。

[責任編輯:程向明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