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深圳帮扶350万的黔西乌骡坝已成为农旅一体化示范点。
金碧镇领导介绍香葱种植情况。
黔西地处乌蒙高原东部、乌江中游,距省会贵阳68公里,作为贵州省2017年国家标准退出贫困县之一,近年来,全县干群不负厚望,苦干实干,强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002户137966人,深度贫困村16个(其中:黔西14个,金坡乡1个、仁和乡1个)。2014至2017年,共减少贫困人口30070户123786人,15个贫困乡镇全部实现省级减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5.55%下降至2017年的1.6%。目前已通过省级核查评估,即将迎接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黔西有望在毕节市区县中率先摘帽,为此,记者日前深入黔西农村实地考察采访,以探究竟。香港商报记者张涵坤、许入介报道
金碧镇红寨村距镇政府4公里,县城30左右公里,国土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3850余亩、林地900余亩,有村集体资金10万元。辖12个村民组,居住着共居住751户3665人,其中外出务工34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39户554人,其中民政兜底户59户114人。
在过去,红寨村是人们眼中的穷山恶水之地,村里想发展点产业、修条路,需要农户参与时。农户的回答是:“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要修你们修,我又不买车,占到我的地就要给钱。”导致当地农户只能靠天吃饭,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种出来的东西也出不去,外面的东西更是不能享用;想到金碧街上买点东西都只能走路,一个来回就要三四个小时,遇着下雨还不敢出门,一脚下去全是深深的泥潭,祖祖辈辈只能过着人背马驼的生活。
随着脱贫攻坚大决战的深入,今天的红寨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完成10户以上30户以下通组路建设0.4公里,组组通公路建设8.278公里。完成连户路硬化680平方米,受益农户达38户141人,其中贫困户30户105人;完成院坝硬化360平方米,受益农户21户62人,其中贫困户 15 户42 人。完成危房改31户,二三级危房修缮2户,三改19户;安装自来水管网6620米,解决424户 2086人的吃水困难问题。
2017年以来,本红寨村申报产业扶贫到户项目资金 30.86万元,包括:辣椒种植153亩,涉及资金5.814万元,后备母猪38头涉及资金2.85万元,基础黄母牛30头涉及资7.5万元,商品猪135头,涉及资金5.4万元,蔬菜种植92亩,涉及资金2.576万元,养鸡9570 涉及资金9.57万元。通过政府补助和自己的发展,实现贫困户户均1头牛、2 头商品猪、1亩蔬菜,在家贫困户户户有产业覆盖,打牢永久脱贫的基础。借鉴安顺“唐约经验”,发展合作社3个,年收入在200万元以上,入股农户180户,每年通过分红和务工,户均增加收入 1 万元以上,核心区农户每年可增加收入2万元以上。为周边农户提供300个就业岗位,辐射区农户每月每人务工收入1800元以上。
在产业发展方面,该镇紧紧围绕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为抓手,全面激发振兴农村经济活力。目前,全村发展生猪存栏1486头,牛存栏520头,鸡存栏10750羽;种植经果林400亩,蔬菜150亩,油菜750亩,调减玉米1700亩,进一步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规模化种植香葱2000多亩
在决胜脱贫攻坚中,红寨村因地制宜引进香葱种植大户贵州新农汇生态发展农业有限公司,大力发展香葱产业,并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70%的产值用于群众的务工收入,30%再抽出10%用于基础设施,分红给贫困户,20%作为企业的利润空间,公司还要把1亩500元的土地流转费支付给被流转土地的群众。让农户除拿到土地流转费、基地务工费外,还可直接参与利益分红,硬是把小小的香葱产业发展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为实现香葱商品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金碧镇采取公司直流型、订单推广型、土地流转倒租型三种模式,激活资源、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形成农户、村集体、经营主体三方共赢的局面。
自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开展以来,该镇多形式、多渠道协调相关种养殖专家、科技人员、土专家和乡土人才等技术人员,为广大群众开展讲习致富的技术,帮助寻找出一条发家致富的路子,确保人人都有技术,户户都能致富奔小康。截止目前,该镇深入各村(社区)开展讲习共65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40000余人次。
如今的红寨村产业遍野,乡村山野之间,通村路蜿蜒而过,绿油油的香葱铺满田间,沿着田坝伸向远方,就像给春日的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装。平均每天用工量在170到180人左右,去年发的工资就是200多万元,每月发工资在20多万,最高的工人能够拿到3000多块钱(一个月)。当地群众在家门口每月就用两三千块钱的收入,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留守儿童等问题,还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一年还可以赚两三万元,比过去好得很多了。
目前,该镇将土地较为集中连片的红寨、双寨等村作为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样板点,种植香葱2080亩,育苗300亩,已经安了喷灌设施的是3000亩,总共达到种植条件的已经有5080亩,在荷花、中同、铧口等村发展香葱种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可以解决6000到12000人的就业问题,可以覆盖该镇的所有贫困户。
双寨“1234567”产业格局初步显现
相邻的双寨村也发展势头强劲,2014以来,下大力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群众传统种植养殖观念,改变传统农业的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目前现代农业的雏形已初步显现,形成了“1234567”的产业格局,“1”即100亩水产业(以养鱼为主),“2”即200亩梨园,“3”即300亩脆红李,“4”即400亩大葱,“5”即500亩中药材(以种植皂角为主),“6”即600亩香葱,“7”即700亩牧草(以种金银草为主),以上所有产业规模总量达2800亩,人均拥有产业量达1.3亩以上,就近解决了200多个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其中贫困户劳动力就业21人,基本实现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底的5160提高到2017年底的8180元。
顶层设计精心谋划周密部署
黔西对脱贫攻坚大决战非常重视,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和县长任指挥长、县委副书记任常务指挥长、分管副县长任执行指挥长、其他县级领导任副指挥长的脱贫攻坚大决战指挥中心,乡镇(街道)设立指挥部,村(社区)设立脱贫攻坚大队。选优配强29个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和364个行政村党支部书记,精准选派197名优秀党员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县乡两级定期召开指挥长会议,精准调度、精准施策,及时解决问题。印发6个脱贫攻坚方面的问责细则和考核办法,层层签订责任书,压实责任链任务链。
整合各类资金 强化投入保障
与此同时,累计争取到中央、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9599.74万元,获批扶贫产业子基金2.578亿元,投入到脱贫攻坚战场。累计整合涉农资金6.22亿元,发挥涉农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获得农发行融资贷款2.7392亿元、贵阳银行私募基金10.02亿资金支持,有效缓解财政压力。整合存量资金1.89亿元、撬动社会资金7.13亿元集中投入区域连片开发,成立了1199个专业合作社,按照“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生态养殖,大力推进村社一体、抱团发展、共同致富,全面消除192个空壳村。
打好“四场硬仗” 补齐脱贫短板
黔西县的脱贫攻坚大决战成效显著,措施得力,按当地政府官员的话说,经验主要就是打好“四场硬仗”, 补齐脱贫短板:
全面夯实基础设施。县乡道改扩建65公里,通村通组路硬化2366公里,院坝、连户路硬化148.54万平方米。实施256个集中供水工程和1518口小水窖工程,共解决25284户103497人(其中贫困人口27346人)饮水问题。完成第一、二批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投入资金1.63亿元,建成光纤1745公里、4G基站214个,改造原有基站189个,新增农村多彩贵州“广电云”户户用20802户,农村水、电、路、讯基础全面夯实。
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创建农业园区38个,建立县乡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120个,建成蔬菜大棚2万栋,在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中,经果林种植13.03万亩,蔬菜种植8.9万亩(含食用菌4000万棒约0.4万亩),中药材种植1.05万亩,牧草种植8万亩,其它(主要为酒用高粱、烤烟)7.75万亩。恒大帮扶援建养牛场9个,目前已到位3900头安格斯能繁母牛,全县牛存栏达17万头。把所有贫困户纳入产业扶贫体系,发放“特惠贷”6.9亿元,帮助12251户贫困家庭解决发展资金,发放专项扶贫资金8844万元,补助2.3万户贫困家庭发展种养殖,实现了产业扶持全覆盖,7.2万贫困人口实现产业扶持脱贫。同时,创新电商合伙人制,带动300余户1000余人走向富裕,2017年实现电商交易额达5.29亿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直接带动3000名贫困群众就业创业;选聘59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作为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年补助劳务服务费1 万元。
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完成2016年度1490户6664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2017计划搬迁3827户16852人,安置点由恒大集团帮扶代建,第一期搬迁744户3096人已分房入住。为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同步开展搬迁对象劳动力全员培训,落实产业就业后续发展“五个三”措施,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户均有1人以上稳定就业。
狠抓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累计对13万名各类学生发放(减免)资助金1.03亿元;为1.74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办理助学贷款1.1亿元,做到教育扶贫“全覆盖、零遗漏、应助尽助”。完成82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四重医疗保障”,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合率达100%,重大疾病政策范围内100%报销,累计对1.79万贫困人口实施医疗补助7192.87万元,做到医疗扶贫“不漏一人”。实施农村危房“危改”“三改”6338户、旧房整治8914户,解决1853户贫困户安全住房,做到安全住房“不漏一户”。同时,抓好政策兜底保障,2018年城市低保标准由去年每人每月532元提高到57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3528元提高到3876元,32572名低保对象和2371名特困供养对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积极开发护校、护路、护林、护医、护厂、护河、护寨、治安巡防、养老护理、环卫协管员等“10+N个一批”就业扶贫公益专岗4477个,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零就业家庭通过一人就业实现全家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