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通訊員 李雪 記者 黃慶松 報道:6月14日,記者從西江景區智庫千戶苗寨文化研究院了解到,首部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景區)發展研究報告——《西江模式:西江千戶苗寨十年發展研究報告(2008-2018)》將于近日內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該報告由西江景區智庫千戶苗寨文化研究院組織院內專家、高校學者和研究人員在西江進行深度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歷經近兩年的時間撰寫而成,具有學術性和權威性。
據了解,西江千戶苗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有1400多戶,6000多人。由于處在雷公山深處,人多地少、生產生活資源匱乏、交通不便,在成功發展旅游之前,村民吃飯靠種地、掙錢靠打工,是一個偏遠而貧窮的苗寨。自2008年正式進行旅游開發以來,歷經十年間持續跨越發展,西江千戶苗寨已經成為享譽國內外的民族文化旅游勝地。
作為國家社科基金《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西江模式”研究》的重要階段性成果,該報告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2008年至2018年為時間主線,梳理分析其十年發展旅游的總體脈絡,通過歷時變化與現時狀況的參照比較,對西江千戶苗寨的旅游經營管理、品牌塑造、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旅游扶貧和社會治理等,進行深入、科學、系統地研究。
報告指出,西江千戶苗寨通過大力發展旅游,一躍成為經濟繁榮、百姓富裕、環境優美、社會和諧、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動力強勁的美麗村寨,是一個奇跡,是民族文化旅游的成功典范。蘊含其中的思想智慧、知識經驗、方式方法、策略措施等,已然熔鑄成為廣為人知的“西江模式”。這是可借鑒、可參考的以民族文化旅游開啟民族村寨脫貧創富和持續發展新路的良好模式。
2008年旅游開發前,西江千戶苗寨是一個經濟落後、貧困面廣、文化保護乏力的傳統村落,雖然坐擁豐富的苗族文化遺產,但“富饒的貧困”是其典型特征。第三屆貴州旅游產業發展大會的召開,開啟了西江千戶苗寨全新的鄉村發展道路。歷經十年,旅游接待人數和旅游綜合收入,從2008年的78萬人次和1億元,猛增到2017年的606萬人次和49.91億元,分別增長了7倍和49倍。根據《報告》調研組調查顯示,2008年旅游開發前,西江全村有1000多名村民外出打工,2007年村民人均收入僅1700元,旅游開發後,外出打工村民紛紛回流,旅游收入已經成為村民主要經濟來源。2017年,西江千戶苗寨村民人均收入達22100元,戶均收入為8619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和2007年相比較,增長了12倍。通過旅游開發,整個西江千戶苗寨村寨面貌得到有機更新,傳統生計方式得到升級轉型,旅游品牌日益響亮,民族文化得到保護發展,生態環境日益改善,樂居樂業樂游的和諧景區已經形成。
據悉,該《報告》的出版,不僅對于西江千戶苗寨十年來的文化旅游發展及其經驗進行了總結,也指出西江千戶苗寨旅游開發上所遇到的新挑戰、新情況,並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對西江苗寨未來可持續發展以及下一步廣大西部民族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有較強的借鑒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