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貴接受本報記者采訪。
每天發運數十噸香蔥。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張涵坤、許入介報道:小香蔥,大產業。“一畝香蔥地,一年種三季,每季年產4000斤,三季12000斤,每市斤批發價2-5元,最高可以發7元,一年精准脫貧,兩年投資回本。”貴州新農匯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周禮貴告訴記者。
在畢節市赫章縣松林坡鄉一個5公里長,4000多畝面積的大壩子里,香蔥基地一片碧綠,場面蔚為壯觀。數百個工人正在田間地頭辛勤勞作,有的在平整土地,有的在栽種香蔥,有的在拔香蔥,有的在清洗香蔥。耕地的拖拉機,運香蔥的小貨車穿梭其間。分工協作,秩序井然。他們當中有80多歲的老太太,有十多歲的小朋友;有外鄉人,有本地貧困戶,老人婦女居多,回鄉務工的年輕人也不少。82歲的貧困戶張國英母女都在基地務工,每月能掙2000左右元。52歲的周訓芝告訴記者,她每月能掙4000多元,老公掙2000多元,86歲的婆婆也時不時的參與。兒子是個教师,有穩定的工作,還有點小產業。兩棟三四層高的鄉間“小別墅”,看她一臉燦爛的笑容。“有的是長工,有的是短工,計件和點工相結合,計件每天最高能夠拿到100多元,點工每天60元,所以收入有很大區別。”周禮貴說。
畢節市政協功不可沒
“沒有畢節市政協的引領、當地政府支持,這個香蔥產業基地發展不起來。”周禮貴透露。發展香蔥產業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周禮貴是畢節七星關區對坡鎮法泥村人,17歲因家庭原因輟學後外出務工,從事過工地工人、臨時工、銷售員等職業,在昆明開有汽車配件公司,並在云南省玉溪市從事收購、銷售香蔥行業,積累了豐富生活經驗和人生閱歷。2016年6月2日,偶然機會和在玉溪市考察農業種植情況的畢節市政協主席宮曉農進行的交談,感觸頗深,決定回鄉為家鄉百姓脫貧致富做出貢獻。
畢節,是一個承載使命的地方,是全國唯一一個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為主題的試驗區。試驗區成立近30年來,全國人民和畢節人民共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扶貧模式。畢節市政協也開始思索如何站在新的起點有新的作為。“脫貧攻堅是畢節的重中之重、難中之難。政協能做什麼?該做什麼?”市政協主席宮曉農說。市政協選擇了從產業扶貧上突破,產業的可持續性成為最大的考量。
玉溪是全國最大的香蔥種植基地,有8萬畝種植面積,左右全國香蔥市場半壁江山。小香蔥,大產業,利潤高,風險小。如何把這個產業與畢節脫貧攻堅結合起來,引起了學農的宮曉農的高度關注。
在宮曉農邀請下,“說干就干,”周禮貴带着在玉溪市從事收購、銷售香蔥行業的表弟陳光倫及好友劉萬祥回到畢節,當月就在畢節成立貴州新農匯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回鄉創業。從此,带領一方百姓脫貧致富”,成為了周禮貴新的人生目標和不可推卸的責任。
“從氣溫條件來看,畢節絕大多數地方都適合種植香蔥,但想找到一處上規模且水利資源好的地塊很難。畢節市政協對口帮扶的納雍縣左鳩戛鄉沒有這個條件,他們便放眼整個畢節市。在政協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提起這件事情,赫章縣委書記劉建平積極響應,極力推薦松林坡鄉的一片地。宮曉農和劉建平當即趕往松林坡鄉,他們是老搭檔,曾經分別擔任畢節市七星關區書記、區長。9月20日,宮主席給我打電話,說有一塊地,讓我看看適不適合種植香蔥。”周禮貴回憶。2016年10月2日,企業進駐,松林坡鄉香蔥基地開工建設。
8000畝香蔥基地建成投產
周禮貴告訴記者,按照政府引導、公司主導、貧困戶參股的發展模式,公司已在赫章縣松林坡鄉、織金縣上坪寨村、黔西縣金碧鎮、金沙縣禹謨鎮等地分別建立有5000畝、2000畝、1000畝、1000畝的優質香蔥種植基地。按照“企業+基地+貧困村+貧困戶”模式運作,至今吸納3000余名勞動力就業,其中貧困人員佔其一半,解決了老百姓不出門,在家門口就能就業的難題。
在周禮貴的带領下,記者在香蔥基地走了一圈,見到有的地塊上掛着長沙園、重慶園、廣州園等牌子。他說,2017年公司在松林坡種了4000多畝,年產值上億,覆蓋6個社區,涉及2800多戶農戶,带動近2000貧困群眾脫貧。基地也因此成為省級農業產業示范園區。但產品供不應求的同時,也暴露出市場需求的差異性。“各地對香蔥的需求不一樣,說明我們盲目性大,對市場的把控不是很精准。因此,從今年開始,我們針對不同的市場需求,開設了重慶園、廣州園、長沙園、上海園、江蘇園五個專供園區。比如:長沙市場需要香蔥細條黑色,所以我們選擇小黑蔥,廣州市場需要香蔥細白,所以我們種植的時候就挖深一點。”周禮貴透露。
截止目前,公司已累計完成投資1.0億元,完成香蔥種植面積9000余畝,建成辦公場所3000平方米,日加工香蔥100噸的洗蔥分揀車間3座,日產100噸及日產30噸的制冰廠各1座,平均每天可產出商品香蔥60噸。主要銷往貴陽、湖南、湖北、江西、上海等地。
他透露,赫章分公司現已流轉土地5000畝,種植面積4000余畝。農戶通過土地入股公司,每年每畝分紅500元,貧困戶以“特惠貸”每戶入股公司5萬元,每年分紅5000遠,連續分紅5年,5年後由公司負責歸還本金。縣級政府每1000畝投入300萬建設基礎設施,公司每年分紅3萬給基地涉及項目村,壯大村集體經濟。分公司以500畝為一個農場進行管理,務工以計件方式計算,年輕工人一天收入可達180元左右,年老工人一天也可達到80元左右的收入。解決了大部份老人、殘疾人務工困難的問題。
標准化、規范化的制度管理,生產物質采購供應、倉貯、產品加工、銷售的合理化系統,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記者壓根兒不相信這是一個初中都沒有畢業的人創造的奇跡。
“蒜你很”、“姜你軍”、“豆你玩”,不是李子滯銷,就是桃子爛市,全國各地這種事時有發生,造成農民的極大損失,血本無歸。對此,周禮貴說,不用擔心,香蔥目前還是朝陽產業,輻射带動畢節發展三五萬畝沒有問題,而且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是要選幾百上千畝的壩子,土質要好,水源要豐富,畢節符合這個條件的不多。其次政府要舍得投入,老百姓要積極配合。平均每1000畝投入300萬建設基礎設施,首季每畝投入10000元也不是一個小數字。周禮貴透露,目前公司香蔥供不應求,一個上海都沒有辦法滿足供應,居安思危,在進一步開拓市場的同時,公司下一步將發展香蔥深加工,直供食品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