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縣鄉村美景供圖
攸縣鄉村美景供圖
【香港商報訊】記者唐勇平 通訊員周世偉報道: 攸縣在鄉村旅游景點建設上注重挖掘歷史文化。羅浮山、金水井是攸縣的兩處名勝景點,也是打造鄉村旅游最有文化底蘊的景點。一代大文豪,大詩人,在他眾多的詩詞賦曲中,都有家鄉攸縣的紀實之作,就像《題金水井》和《梅花百詠》中的“羅浮梅”等都是實地觀察,親臨其境的文化表現。羅浮山是馮子振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生活過的地方。挖掘歷史文化能讓鄉村旅游多些厚重感。
馮子振的平生
元朝時期大文學家、書法家馮子振 (1257--1348),字海粟,自號瀛洲客,怪怪道人,湖南攸縣人。自幼“博洽經史,于書無所不讀”,博聞強記而才氣橫溢;文思敏捷,下筆萬言,倚馬可待,以文章稱雄天下。至元二十四年(1287),侍御史程鉅夫奉旨到江南求賢,向忽必烈推薦了馮子振、趙孟頫等二十名儒士入京。先召為集賢院學士,以“輪番值日,以備顧問”;繼連任保寧、彰德節度使仕至承事郎、集賢待制。至元二十九年(1292),因寫詩贊美桑哥,不料桑哥敗,馮子振受牽連被遣送回鄉。元貞元年(1295)再次入京,官復原職。延祐元年(1314)官承事郎,至正八年(1348)卒,享年91歲,封侍御史。
《元史·儒學列傳》陳孚名下有馮子振小傳,全文如下:“攸州馮子振,其豪俊與孚略同,孚極敬畏之,自以為不可及。子振于天下之書,無所不記。當其為文也,酒酣耳熱,命侍史二三人,潤筆以俟,子振據案疾書,隨紙數多寡,頃刻輒盡。雖事料醲郁,美如簇錦,律之法度,未免乖剌,人亦以此少之。”
1936年版,舒新城主編的《辭海》人物卷載:“馮子振(1257--約1348),元詩人、散曲家。字海粟,自號瀛洲客,又道怪怪道人,攸州(今湖南攸縣)人。工詩賦散曲,并善行草書。著有《海粟集》。”
2009年版夏正農、陳至立主編的《辭海》載:“馮子振(1257--約1348),元詩人、散曲家。字海粟,自號瀛洲客,又道怪怪道人,攸州(今湖南攸縣)人。曾官承事郎、集賢待制,以博學英詞有名于時。工詩賦散曲,并善行草書。所作七絕《梅花百詠》與小令《鸚鵡曲》四十二首,頗為當時和后世所稱。著有《海粟集》。
族譜中馮子振的影子
鄉村旅游,人們在村中的古跡或祠堂中總想挖掘一些歷史文化。看家譜、族譜,尋找歷史人物,總是讓一些文化人津津樂道。在攸縣鐘家橋平分田的族譜中看到一代大文豪,大詩人馮子振的影子,讓人倍感榮耀。攸縣鐘家橋平分田《湖溪歐陽氏七修族譜卷五·湖溪總系》記載:“歐陽仕龍,字應運,生元延佑庚申(1320)。好學深謀,勇略拔萃,推授百宰,傾義兵守醴陵白關鋪,保障一邑,民戀不忘。明洪武丙子(1396)卒,葬潭頭壬丙向。配馮,系銀坑馮朝卿第四女,乃元集賢院待制馮子振字海粟之孫女,生元泰定丙寅(1326)九月十三寅時,明永樂己丑(1409)七月初十子時卒,葬方木沖菱角塘巽乾向,生子時安。”馮朝卿系馮子振之子,遷居銀坑。
馮子振的詩詞賦曲
在馮子振的詩詞中尋覓昔日的景象是鄉村旅游的文化體現。
馮子振是一代大文豪,大詩人,在他眾多的詩詞賦曲中,都有紀實之作,就像《題金水井》和《梅花百詠》中的“羅浮梅”等都是實地觀察,親臨其境的文化表現。
“羅浮山”是攸縣東鄉的山名,在攸縣東百余里處,即今天的漕泊鄉境內,并有羅浮江,“自禹門洞石竇中發源。產羅浮魚--一名龍旋魚,半里許即入攸水”(同治版《攸縣志》106頁)。
馮子振專門寫過《羅浮梅》:“憶昔山前花滿村,月明曾扣酒家門。青禽一去無消息,冷落三生石上魂。”這首詩完全是回憶往昔在羅浮山前看到的梅花盛開的景象。
《夢梅》一詩:“何處仙游夢覺遲,羅浮山下赴春期。一聲吹徹霜天角,正是參橫斗轉時。”由于羅浮山的仙境早已刻進詩人腦海深處,才會有夢中 “羅浮山下赴春期”的期待思念。
《遠梅》:“羅浮山下度春風,千里相思信未通。安得移栽近茅屋,繁花亂插向晴空。”這首詩更能進一步說明,馮子振對故鄉攸縣羅浮山具有深切的懷念之情,即使千里相隔,仍有眷戀“相思”之懷。
《僧舍梅》:“瀟灑叢林玉一枝,宿根曾是悟禪機。分明堪破羅浮夢,特把緇衣換素衣。”
《竹梅》:“乘鸞姑射下羅浮,鼓瑟湘妃出上游。邂逅江干話心曲,冷看幽翠不曾愁。”
縱觀這些詩句,有一個共同的情結就是,羅浮山是馮子振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生活過的地方,羅浮山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深刻印象,故有夢中常現之景象。
金水井是攸縣的一處勝景,在攸縣東鄉的湖南坳鄉,歷來被文人墨客稱道吟誦。作為出生在本土的馮子振也不例外,他在《題金水井》吟道:“一泓秋水鎖秋煙,傳是仙家導引泉。脈脈瓊漿經劫老,散為珠玉灑江天。”這首詩描寫得很真實,說明馮子振確實到過金水井,聽到過有關金水井的傳說故事,是眼見為實,耳聽為詳的感受所作,更表現了馮子振對故鄉勝景的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