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記者唐學偉 伍均哲)全國人大代表丶湖南省文化廳廳長李暉7月10日履新文化廳長40多天來,緊鑼密鼓走訪了湖南省博物館丶群眾藝術館丶少兒圖書館丶工藝美術館等文化藝術單位,並赴長沙、湘潭、岳陽、常德等市縣進行調研,在調研過程中,李暉坦言,她深切感受到文化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所發揮作用是巨大的,成就斐然。同時,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和文化廳長,她也感受到有一種強烈的責任壓在自己肩上,她認為,在城鎮化建設中,必須高度重視文化規划,為此,她呼籲在城鎮化建設中文化規划絕不能缺位。
李暉說,國家現在已經發布了新型城鎮化規划(2004—2020年),規划對文化傳承在城鎮化建設中應有的作用和地位作了明確的要求。可現實生活中、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文化規划的缺位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現在千城一面,在發展中缺失文化——城市記憶在流失,沒有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
諾貝爾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預言,21世紀影響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有兩件大事:一件是美國的高科技發展,另一件則是中國的城鎮化建設。對此李暉表示,隨着我國推進城鎮化建設的改革和發展,城鎮人口已經超過了農村人口,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划時代的變化。現如今,有些城市出現了“空城”、“鬼城”等現象,就是因為忽視了城市的文化規划,盲目的擴張丶擴城,導致了文化的缺失。
李暉認為,有不少人產生了一種誤解,以為“住高樓、打麻將、逛商場”就是城市生活。其實不然,一個城市應有她獨特的文化脈絡、地域風貌和文化特點。在城市人的生活中,文化陶冶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其地位顯得尤為重要。
李暉說,現在城市人口構造包括兩種人,一種是居住在城市的老市民,一種是從農村遷移過來的新市民,只有不斷的提升新老市民的文化素養、讓外來人口有歸屬感,這個城市才是和諧的、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因此,城市規划一定要有針對性的給市民提供文化服務,只有不斷的提升城市市民的文化品位,這個城市的文化品位才能得以提升。不僅如此,還要建立市民文化藝術培訓體系,因為,無論是新市民,還是老市民都會有一個正確的文化價值的取向,有提升文化生活質量的需求,這就需要有一個養成文化氛圍。因此說,文化規划是提升城市品位、市民品位的最佳路徑。
李暉說,城鎮化建設離不開文化建設,必須有科學的文化規划,城市規划與建設一定要充分融入文化規划的概念,因此,文化規划在城市建設中絕不能缺位。李暉認為,在城市文化規划當中,必須注意以下的問題:
第一、要尊重文化人。應該邀請文史專家、文化名人、民間人士等組成城市文化規划諮詢委員會,參與城市建設規划的論證、諮詢工作,甚至有必要成立湖南省文化規划設計院,確保城市建設中文化規划不缺位。
第二、要抓好文化遺產的保護。要繼承保護好地域文化特色,要做好保護好古建築、老建築、老街丶方言習俗等城市記憶的工作,避免毀了真古跡,再造假古跡的形象工程。要讓市民和游客有歸屬感,讓城鎮化有文化的差異化發展,避免“千城一面“式的同質化的城鎮化發展。建議將保護文化作為考量執政能力、執政理念和文化素養的指標來進行考核。
第三、城市建設中一定要給文化預留空間,既要有博物館、展覽館等大型文化設施建設,同時也不能忽視社區、城市居民書屋、文化活動等小型的丶實用的文化設施的建設。因此,城鎮化建設中,要給文化活動場地預留足夠的空間。
第四、要培育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文化產業、文化創意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新動力和新的增長點,包括動漫、娛樂、音像、工藝等文化產業,要形成先進的文化產業集群,將保護、傳承、發展、創新有機的結合起來。
第五、要將文化的元素植入城市的旅游產業之中,讓旅游景點中有當地的文化符號,讓游客感受到文化底蘊,以增強旅游景區的文化亮點。
第六丶要擦亮城市的文化符號。城市建設中大至古建築,小至古樹、古街、文化習俗,都是這個城市的文化符號,城鎮化建設中,要擦亮文化符號,放大文化符號,以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軟實力。
第七、要做好市民的文化需求的服務工作,要滿足新老市民的文化需求。新老市民存在觀念不同,文化不同,因此要做好文化的融合、文化的提升和文化的普及工作。
李暉說,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是城市的血脈,只有把文化規划做好,這個城市才會有血有肉。文化的軟實力就是這個城市的競爭力,就是這個城市的美譽度,只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文化培育好,才能抵禦奢靡低俗文化,才能提升城市市民的審美水平和文化素養,避免追求奇特怪異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