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黑龍江 > 本地新聞

中央出重拳振興東北:2030年東北實現全面振興

2016-04-27
來源:香港商報東北亞新聞中心

【香港商報訊】 “高粱肥大豆香”、“無數的森林煤礦”……提起東北,人們首先會想起廣袤黑土地上豐富的物產資源。“鐵人王進喜”、“解放卡車”、“鞍鋼”……這些耳熟能詳的詞語彰顯了東北地區曾經的輝煌。然而如今,“共和國長子”遭遇發展困難,2015年,黑吉遼三省的GDP增速在全國排名都是倒數第幾位。

實際上,東北經濟已連續多年承受巨大的下行壓力。由于東北傳統工業“一柱擎天”、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因此,與其他地區相比,東北的體制和機制性包袱也更重。如何重振東北,一直是擺在中央政府面前的一個課題。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黑龍江省代表團參加審議,提出“要瞄准方向、保持定力、一以貫之、久久為功”“要向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要發展,向選好用好各方面人才要發展”“要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打好發展組合拳”……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指明了方向。

4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對外發布。意見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從完善體制機制、推進結構調整、鼓勵創新創業、保障和改善民生、抓好組織落實等方面,對全面振興東北作出了重要部署。

《意見》提出,到2020年,東北地區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礎上再用10年左右時間實現全面振興,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支撐带。這是時過13年後,中共中央、國務院再次出台促進東北崛起的意見。

此前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出台了《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此後2009年、2014等年份,國務院也分別出台了促進東北振興的政策。

當前,東北經濟仍下行壓力大。2015年,黑龍江、吉林、遼寧經濟增速分別為5.7%、6.5%、3%,黑龍江當代中俄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宋魁告認為,東北資源條件好,有後發優勢,只要加大改革開放的步伐,東北經濟就會有希望。

東北新戰略振興

2003年的《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全面提升和優化第二產業”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主要任務。

此次新頒布的《意見》則指出,到2020年,東北地區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

其中,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自主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大幅提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資源枯竭、產業衰退地區轉型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在此基礎上,再用10年左右時間,東北地區實現全面振興,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支撐带。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和重大技術裝備戰略基地,國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和重要技術創新與研發基地。

《意見》稱,近10多年來,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取得明顯成效,但是仍有很多問題。比如市場化程度不高,國企活力不足,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科技與經濟發展融合不夠;思想觀念不夠解放等。

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東北經濟持續保持低位,未見有大的好轉。

就國企改革,《意見》提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國有企業治理模式和經營機制,真正確立企業市場主體地位,解決好歷史遺留問題,切實增強企業內在活力、市場競爭力和發展引領力,使其成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要支撐力量。

形成同市場完全對接的新機制

解決東北地區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歸根結底還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意見》指出,下一步要從着力完善體制機制、推進結構調整、鼓勵創新創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作出具體部署。

要加快形成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新體制和新機制;加快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制造業並駕齊驅、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相互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在過去,由于煤炭、石油和鋼鐵價格下跌,東北國企利潤大幅下降,不少虧損嚴重,這使得東北三省財政收入下滑明顯。

但很多專家認為,東北重工業發展優勢應當保持,因為這方面的產品全國和全球也有需求,關鍵是如何發展。

[責任編輯:黑龍江管理員 ]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圖片新聞 點擊排行 更多>>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