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王存理、宗巍
瑞雪兆丰年。
一场纷纷扬扬的降雪,给吉林大地裹上银装。在吉林省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迎来又一个丰收年的村民脸上写满了喜悦。回想起几个月前的情景,很多人记忆犹新。东城镇党委书记黄南哲说,真想送些我们种的有机大米,告诉他丰收的景象。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新一轮振兴。吉林省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寻求新突破,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积聚新动能,在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中取得新进展,以“四个全面”统领振兴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在新形势下、新起点上开始新征程。 前三个季度,吉林经济增长逐季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渐入快车道,迈向新境界。
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深层次矛盾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症结是体制机制和结构问题,必须从完善机制体制入手,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加减乘除一起做,改变工业“一柱擎天”和结构单一的“二人转”产业体系。
8月20日,吉林省委专门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吉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决定》,围绕体制机制、结构调整等进行细致部署,积极应对下行压力,加快推进全面振兴。
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主题,对于吉林老工业基地来说更是刻不容缓的关键课题。在需求结构上,推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着力培育形成经济发展的“混合动力”;在产业结构上,巩固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老三样”的同时,积极培育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建筑、旅游“新四样”,实施支柱产业振兴、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及服务业提升四大工程,着力形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多业支撑”;在区域结构上,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西部生态经济区协调发展,形成各具特色、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今年5月份,吉林出台定向精准调控稳增长的28条意见,包括解决好“四有一缺”企业融资难题、发展电子商务、推动重点大企业稳增长等措施。这个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政策一出,就受到省内各界好评。
不久前,吉林省政府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41项,省级行政审批项目由234项减少到193项,减少17.5%。这是吉林省从2013年以来第三次集中清理省级行政审批项目。经过三次集中清理,共减少省级行政审批项目399项,减少了67.4%。省级非行政许可项目实现了“零审批”,使吉林省成为目前全国保留省级行政审批项目较少的省份之一。
此外,吉林省还积极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行“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措施,探索“五证合一”模式,有效改善了环境,激发了创新创业热情。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吉林省私营企业户数和个体工商户分别为22.3万户和133.4万户,同比分别增长21.4%和7.1%。民营经济贡献持续提升,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一直以来,对外开放是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短板,近海优势没有得到利用。面对“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以及长吉图开发开放的有利平台,吉林以通道建设为抓手,加快融入东北亚乃至全球经济圈,以开放拓展发展空间。
今年以来,随着长春至珲春的高铁开通、长春至长白山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吉林对外开放步伐也在加快。“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各地的10万多名游客乘坐高铁来到珲春观光旅游。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吉林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43.8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额13.4亿美元,同比增长8.0%。
发挥优势向内挖潜,加快推进创新驱动 10月7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传来,吉林大地一片沸腾。当日12时13分,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卫星系统发射成功,开创了我国商业卫星应用的先河,也实现了吉林人民的飞天梦想。
“吉林一号”卫星系统采用“星载一体化”的设计方法,由四颗卫星组成,包括一颗主星、两颗灵巧成像视频星和一颗灵巧成像验证星。“吉林一号”卫星将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监测、土地测绘、矿产资源开发、智慧城市建设、交通设施建设、农业估产、林业资源普查、生态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公共应急卫生等多个领域,推动多个相关产业发展,有望形成又一个经济增长新引擎。
吉林“在科技、教育、人才方面有许多优势”,“吉林农业自然条件好、地理位置好、技术基础好、后备资源好、发展前景好”,“从全国看吉林处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方队”,“吉林生态环境良好”。
吉林省省长蒋超良表示,加快新一轮振兴发展,必须立足吉林自身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不断聚合、释放传统的和新的发展优势。吉林具备很多发展优势,但在挖掘这些优势方面还有很多提升空间。
吉林提出发挥“五大优势”,加快“五大发展”,即发挥老工业基地振兴优势,加快创新发展;发挥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优势,加快统筹发展;发挥吉林沿边近海优势,加快开放发展;发挥吉林生态资源优势,加快绿色发展;发挥吉林科教、人才、人文优势,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加快安全发展。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今年上半年,尽管汽车、石化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分别下降3个、0.9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占比却提高2.7个百分点。企业首次开发新产品1064种,其中长客380公里高速动车组、吉林众鑫化工改性聚醚等7种产品产值超过亿元。此外,一批新的增长点正在形成,矿泉水、生物质等产业快速发展,服务型机器人样机、五轴数控机床、固定翼无人机等一批新产品完成样机研发。
更令人高兴的是,吉林的“双创”氛围变得越来越浓,一批创客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让人看到吉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希望。在位于长春市修正路上的摆渡创新工场,成立后迅速成为创客看重的平台,一年间日均接待创客50多人次,已经完成对接项目50多个,20多家企业进入孵化器,一家公司已经上市。吉林省科技厅副厅长陈维友介绍,上半年全省众创空间等各类孵化器内新增孵化企业342户,新增孵化项目453个,新增创客2833人,增速呈现加快态势。
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说起今年的收成,和龙市光东村农民黄南哲打开了话匣子。光东村有170多公顷水田,其中有机大米40公顷。每公顷产量在6500公斤左右,可以加工优质大米3900公斤。与去年相比,每公斤高出4块钱左右,一公顷水稻就能给村民多带来1.5万元的收入。更令黄南哲高兴的是,光东村的大米微店前不久开张了,第一单客商来自广东省,这让他对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有了更多期盼。
吉林农业自然条件好、地理位置好、技术基础好、后备资源好、发展前景好,要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了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吉林省以建设“三个体系”为抓手,力争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即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推动农业生产方式更加科学;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更具活力,让吉林的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以土地流转为例,吉林省以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为抓手,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体系、服务体系、纠纷调处体系,不断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积极引导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规模逐年扩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1683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27%,同比增长3%,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吉林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介绍,实施大米品牌战略后,吉林省投入3000多万元作为品牌宣传专项资金,大大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去年,普通大米每公斤从5.4元提高到6元,全省农民年增收24亿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吉林省最大的特色、最亮的名片,是支撑发展的最大潜力。吉林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工业,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污染治理,努力走出一条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科学发展新路。
今年4月份,吉林省出台新的《县域考评办法》,对县域实行分类考评,其中特别突出资源环境保护这一内容。按照这个新的办法,全省有10个县明确承担了生态保护任务。这一“绿色”考核体系受到普遍欢迎。
做好经济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吉林省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吉林省兜住底线民生,织密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保障基本民生,切实满足群众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基本需求;突出热点民生,增强民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注长远民生,让每个人都能有圆梦的平台、出彩的机会,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近年来,吉林省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民生实事的承诺是“保留项目”。民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并可量化的民生工作,都以一条条承诺的方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2015年的47项民生实事中,大都是群众关心的就业、城乡低保、住房、供暖、教育等领域。比如“暖房子”工程、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农村养老服务、城乡低保标准、保障性安全工程等。
蒋超良表示,早在2007年吉林省就启动了民生实事活动,针对群众关切的民生问题,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会列出一定数量的民生实事。9年来,民生实事不仅数量在增加,涵盖范围也越来越大。吉林省每年新增财力的70%以上都用于民生。去年全省各级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占全部支出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