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剪纸世家六代传承非遗文化

2015-03-03
来源:城市晚报

  

  何文江与他的剪纸大放异彩

  何文江简介:何文江,1952年生人,吉林市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赫舍里氏剪刻纸艺术传承人,省工艺美术大师。五十多年中,创作剪纸作品几万幅之多。1979年,被东欧、西欧、日本等国收藏作品“嫦娥奔月”;作品“龙凤呈祥”“满族风情”多幅作品受到乾隆帝七世孙爱新觉罗.恒绍先生的好评并题写标题。作品“乾隆戎装大阅兵”在情系农家共创文明-风之魂中国剪纸艺术大展中获银奖。

  剪刻纸属于镂空艺术,雏形多是用植物叶片等镂空各种图案。根据史料记载,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出现于汉代,产生于中原,在南北朝、唐、宋都有发展,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满族乌拉赫舍里氏剪刻纸异军突起,形成独具风格一派,成为我国剪刻纸历史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一头是清朝康熙年间满族乌拉赫舍里氏剪刻纸大放异彩,一头是200年后吉林乌拉六代人传承赫舍里家族剪刻纸文化。时间的长河中,赫舍里家族剪刻纸文化历经岁月的洗礼、兴旺与衰落之后,越过一座座山丘,终于在现代化的今天,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2009年6月份评定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人何文江正式成为乌拉赫舍里氏剪刻纸传承人,并于2010年被评为省工艺美术大师。

  近日,他和爱人李影兰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家族六代人,为这一文化遗产付出的艰辛和努力,饱含了时代的沧桑与感恩。

  时间追溯>>  父亲受到毛主席接见 曾参加过天安门修缮工作  今年63岁的何文江老师,出生在满族世代相传的剪纸艺术世家,自幼学习绘画和剪纸。因历时久远,根据资料记载,其父亲叫何俊生,是乌拉赫舍里氏剪纸艺术第三代传人,1923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95年卒于吉林省吉林市,享年72岁。

  采访初始,何文江老师拿出一张珍贵的照片给记者看,一群人坐在天安门前,他指着中间的那位和记者说,“这就是我的父亲何俊生,1958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从事天安门修缮工作时留下的。此外,参与了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的修复工作。”

  在何文江童年记忆中,父亲何俊生永远是埋着头,手不离纸和刻刀。他选择吉林市铁路文化宫做美术工作,从1961年免费开办剪纸艺术班,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5年间,培养了不计其数的各单位美工和学生。

  在何俊生先生一生中,所临摹的大幅“井冈山会师”就悬挂在吉林火车站候车室里。他临摹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送到了人民大会堂,还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包括离休之后,他十年如一日给当地街道做计划生育的宣传画。

  传承瓶颈>>  手工剪纸受机械作业冲击 萌生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想法  在父亲何俊生去世之后,何文江担负起了传承家族文化的重任。幼年4岁时就接受了爷爷、奶奶的祖传剪纸技术,“不学就吃辣椒,直到看着一个个窗花贴在窗户上,感到剪纸的神奇,才真正爱上了这门艺术,从此,一发不可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赫舍里满族作品多幅获奖。作品还被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高价收藏。近些年他还把满汉文双语用在剪纸作品中,使其成为全国剪纸同行中唯一的创新作品。

  “在满族剪纸历史中,最基本的就是单色,经典的黑白两色,再到红色剪纸,然后进入到彩色和分色,最后发展到现在流行的套色剪纸。”李影兰说,虽然我国剪纸历史发展已有几百年,但在在现代人眼中一直是不温不火,直到2004年左右,市面上销售的剪纸将单色剪纸变成了完全机械化作业,一夜之间,全家人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历史危机感。

  “因为保存原因,流传下来的剪纸作品就少,再加上有人专门销售变成了产业化和机械化生产,于是我们这样的民间艺人难上加难,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为了保护和传承乌拉赫舍里氏剪纸艺术,2006年初,何文江和爱人李影兰包括女儿何璐走上了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路。

  艰难抉择>>  积劳成疾何文江生病住院 痛定思痛选择继续前行  积累、收集、分门归类,何文江负责再创作满族文化作品,李影兰和女儿何璐负责收集和归类家族作品,包括父亲何俊生年轻时的手稿资料和何文江从10多岁到现在的作品,历时1年多,本想借着2008年奥运的东风,文化产业盛行时期,冲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料,2007年8月份,因劳累成疾,何文江突发大面积强行脑梗,大小便失禁,病倒在床。

  痛定思痛后,李影兰坚持了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一边配合治疗何文江的病情,叮嘱他吃药,一边向各个相关部门反复提交申请资料,因为是民间艺术,其间种种艰辛不用说。

  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2009年6月份乌拉赫舍里氏剪纸艺术进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何文江被评为吉林省首批工艺美术大师。

  继续前行>>  剪纸进校园 为中小学70首古诗配图想出书  在申请成功之后,为了传播乌拉赫舍里氏剪纸艺术,受父亲何俊生早年开班教学经历的启迪,2011年初,何文江一家决定将家族剪纸艺术走进校园,不要一分辅导费,不要一张卡纸,何文江一家免费为学生们提供剪纸教学,从第一家吉化实验小学,1年级到6年级整个学校的300余名学生先后接受了剪纸教学。

  后来,走进龙潭区教师进修附小,第一学期举办了600多幅作品展览,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高度赞扬,去年初开始教孩子们学刻雷锋,对孩子和家长触动非常大。

  2010年,何文江和李影兰在辅导外孙子功课时意外发现,“如果给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生课本里70首古诗配上漂亮的套色插图,是否会更有利于孩子们的记忆。”有了这个想法后,何文江就和老伴儿开始策划设计,准备把小学课本里的70首必背古诗包括24孝都配上套色剪纸插图。

  “套色剪纸和单色剪纸不同,工作量非常大,要求也很高,有的一幅插图恨不得要套50种颜色,经常好几天才能创作一幅插图。”李影兰说,因为老伴儿何文江身体不好,70首古诗和24孝停停整整,连画带刻带套3年才创作完。如今,他们想将这70幅作品插图出书,赠送给孩子们,但是由于资金等方面原因,一直在申办中。

  一点希望>>  生命不息创作不止 希望拥有更广阔平台  五十多年,何文江和老伴李影兰在不间断地研究创作剪纸的同时,又将自己的剪纸技法传授给他的女儿,使赫舍里家族剪刻纸得到了传承,如今,家族第六代传人,何文江的外孙子何金明,只有9岁,便已经完全掌握剪刻纸所有技巧和绘画秘传。“观察整个套色和剪刻形式和样式没有一定的家传是不可能实现的,包括所有的轴画和裱画全是我们自己创作,形成家族文化。”

  现在吉林乌拉赫舍里家族已经把家族文化上升到一定高度,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不知道能否有更高的影响,希望国家和社会能给予更广阔的发展平台。这是全家族现在最大的心愿。

[责任编辑:李宁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