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曉璐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近些年來開始“游走”于各行各業之間。
記者近日了解到,互聯網+的觸角開始伸向了江城的一些生鮮市場。10月18日,一款智能APP悄然上線,菜場的菜販們只需輕點手機下單訂貨,批發的菜品隨后會由專人送至攤位前,他們再也不用每天起早貪黑到批發市場進貨了。楚天金報記者探訪了解到,江城的生鮮市場正在悄悄掀起一場智能化革命。
【現象】
菜市場里多了個工作站
昨日,在武昌丁字橋涂家嶺菜市場里,一間掛著藍色標牌的小房間,一個臺式電腦,一到兩個工作人員,簡單的陳設讓人很難將其與互聯網+聯系起來。據了解,這個小房間是武漢眾菜網在各個生鮮市場內設立的工作站。地方雖然不大,但是它承載了整個市場菜販的進貨事宜。“現在很多菜市場里的菜販都是中老年人,他們不會使用智能化設備,所以我們在菜場里面設置工作站,方便菜販來我們這里訂貨,只要告訴我們需要的菜品名稱和數量就可以了。”工作站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眾菜網針對菜販下單的手機APP已于本月18日上線,賣菜的爹爹婆婆們只用輕點手機,就可以完成進貨的流程。“我們下一步還會給在眾菜網下單的客戶免費配備智能手機,方便下載APP軟件用手機下單。”眾菜網常務副總舒軼夫對記者說。
【優勢】
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批發價格
據記者了解,傳統的蔬菜采購流通渠道要通過農民經紀人、批發市場等6個環節,蔬菜成本也就在這些環節中層層升高。有調查數據顯示,一般的蔬菜價格最終到消費者菜籃子里,要比最初價格貴三到五倍。“中間環節多,層層加碼,最后全部轉嫁到了消費者身上。”不少商販這樣說。
舒軼夫告訴記者,他們公司在今年6月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從孝感肖港產地出來的一斤香蔥賣1.4元,到了農民經紀人手里賣出價就漲到了2元一斤,轉手到販運批發商賣出價為2.8元到3元,進入白沙洲市場一斤賣到4元,最后到消費者手里一般就賣到了7元甚至更貴。一斤香蔥從田間地頭出來到消費者手上漲了4倍。
在采訪過程中,不少商販告訴記者,網上進貨方式除了方便,最大的優勢就在于成本降低。有商販對記者表示,通過傳統蔬菜批發渠道進貨的蔬菜,比互聯網+模式進貨的菜平均要貴25%。“以前我每天中午就要去白沙洲市場進貨,來回得四五個小時,到下午五六點才能回來,風雨無阻。”在涂家嶺菜市場賣菜的王女士對記者說,從前她每個月光進菜的交通費就得四五百元。眾菜網進入涂家嶺菜市場后,她成為了首個吃螃蟹的人,“現在我要進貨只用到工作站去下訂單就可以了,上午10點下單,菜品下午就送到了。”王女士笑著說。
在市場另一處賣菜的代日勝了解記者的來意后,指著自己攤位前的番茄說:“現在不僅不用起早貪黑地進貨,而且進貨的成本也能節省不少。比如一斤番茄就比別人正常進貨的便宜四五角錢。”數據顯示,自眾菜網今年7月份進駐該菜場以來,菜場里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菜販開始使用網絡下單訂貨。
據悉,目前武漢市有285個生鮮市場,從7月份進駐第一家菜場至今,眾菜網已經在其中20余個菜場設了站點,注冊用戶已經超過600戶。
【不足】
蔬菜品種還有待多樣化
雖然互聯網+的進貨模式得到了不少商販的認可,但是記者發現平臺上線的品種僅限于蔬菜,而且只有40個品類。水果、調料、肉類等品種都沒有上線。“我們公司7月份才開始進駐第一家菜場,目前確實推進的品種不多。但是隨著平臺的推進,我們還會繼續開通更多的蔬菜品種上線,接下來還將把水果、調料、肉類納入進來。”舒軼夫說。
據記者了解,目前眾菜網除了省內的進貨渠道,省外僅有貴州、內蒙、山東、海南等七八個省份,進貨渠道相比傳統的采購模式還稍顯不足。“對于傳統批發市場,貨源的多樣化也確實是它的優勢之一,但是我們會在推進的過程中進一步擴充進貨渠道,下一步會遍布全國。”舒軼夫表示。
【探訪】
三個實驗催生互聯網+農業模式
近日,記者對眾菜網背后的團隊進行了探訪。
楚小籃,這個看上去有點萌萌噠的名字,似乎正是公司青春活力的寫照。公司COO(首席運營官)舒軼夫,這個曾經在百度、IBM任職的IT界精英告訴記者,以前他整天都坐在辦公室里辦公,而在新公司成立的這半年時間,他把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情都做了,他說這種成就感是以前的工作給予不了的。
據介紹,在公司成立之初,舒軼夫曾經做過三個實驗,前面提到的香蔥實驗是其中之一,此外還有番茄實驗和土豆實驗。當時眾菜網團隊從貴州進了一批高品質粉紅番茄,雖然價格比當時菜場里的番茄要高,但是由于其自然成熟,無農藥添加的優勢,貨品一上市就被一搶而空。
第三個實驗是土豆實驗,它證明了這一經營模式的利潤空間。有數據顯示武漢市的生鮮市場有285個,每個市場僅蔬菜的銷售額就在20萬元左右,這個蛋糕有多大不言而喻。
蔬菜追溯系統建設有難度
雖然成果是誘人的,但是困難也不小,舒軼夫告訴記者,眾菜網平臺現在除了線上訂菜,還在開發可追溯系統,目前商販可以通過蔬菜包裝上的二維碼查到蔬菜的產地以及采摘時間。不過,由于資金跟不上,這個終端環節的追溯系統一直沒有打通。
據舒軼夫介紹,現在追溯的技術已經具備,但是設備、人力還需要一到兩千萬元的投入,一旦資金到位,他們馬上可以推出整個鏈條的可追溯系統。屆時消費者在菜場買菜,也可以像在超市買菜一樣,掃掃二維碼,就可以查詢到蔬菜的產地、采摘時間、用的什么交通方式、施的什么化肥。
【聲音】
政府應該予以扶持推廣
對于這一類似滴滴打車的新業態,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秦尊文表示,互聯網+進菜場是國家倡導互聯網大行動的一個方面,互聯網+菜場的模式利好是多方面的,一頭是消費者一頭連接著菜農,大量的中間倒賣環節沒有了。減少了中間環節,既減輕了菜販的負擔降低了進貨成本,同時也倒逼菜價的降低。“這一模式既有利于生產者又有利于消費者。”秦尊文說道。他認為互聯網+進菜場,從一個角度來看對做大互聯網+產業也是一個促進。“這一新的業態,最終趨勢可能就是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聯系。”秦尊文提出了自己的設想。
不過這一模式也對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秦尊文說:“倉儲的完善與否是這些O2O平臺能否做大做強的關鍵,同時對于這樣的互聯網企業政府也應該進行扶持,多出臺一些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