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快干支微”大公共交通初現雛形,六成市民選擇公共交通出行
本報訊 (記者 徐靚麗 通訊員 余毅)《武漢市公交線網優化調整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在武漢交通政務網上進行公示,隨著《規劃》進入公示期,該市公共交通進入大變革時期。近日,武漢市公交辦主任金文勝透露,《規劃》擬用5年時間逐步調整到位,到2020年,武漢市將建起四級架構的大公共交通體系,公眾乘公交出行比例由目前的24%上升至35%以上,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63%以上。
常規公交待變革
2012年底,武漢列入全國“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工程首批15個城市之一。目前武漢市人口規模突破1000萬,公交出行占比24%,公共交通占機動化比例為48%,不足“公交都市”要求的60%比例。根據《規劃》,到2020年,公眾乘公交出行比例要上升至35%以上,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63%以上。
武漢市交通發展戰略研究院專家介紹,自2012年起,武漢每年建成開通一條地鐵線,到2017年建成主城215公里,2020年建成全域400公里,覆蓋三鎮、城鄉一體的軌道網絡。
目前武漢市常規公交占公共交通總客流的62.1%,軌道交通占20.4%,出租車占16.9%,常規公共交通仍然是武漢市公共交通的主體。但由于軌道交通逐年開通、機動車迅猛增加,常規公交格局與軌道交通不能有效銜接,已無法滿足新形勢要求。
來自武漢市交通發展戰略研究院的研究顯示,韓國首爾在改革前常規公交日客運量382萬人次,9條地鐵線日客運量650萬人次,該市于2004年7月至10月實施其公交改革,公交線網進行一次性重整,統一費率、改善換乘設施;改革后常規公交客流增加到單日445萬人次,軌道客流增加到660萬人次/日。
深圳則選擇了三層次公交線網優化工程,自2008年起每年優化調整公交線路約150條。改革后,深圳常規公交客流穩步增加,2012年較2008年增加169萬人次/日,達到625萬人次/日,運行速度提高;軌道交通也由1條線增加到5條線,客流量由37萬人次/日迅速增加到214萬人次/日。
目前,武漢市有370條常規公交線路,客運量420萬人次/日,3條軌道線路,日客運量120萬人次/日—140萬人次/日。在此基礎上,專家給出了線網結構重整與漸進完善相結合的改革模式。
主城區500米內有公交站
《規劃》顯示,到2020年,武漢市將建起四級架構的大公共交通體系,軌道交通、專用路權有軌電車以及BRT(公交快線)構成快速出行網絡;混合路權有軌電車、公交干線構成骨干出行網絡;公交支線、水上公交形成支線出行網絡;微循環公交以及公共自行車形成微線出行網絡。
其中常規公交將形成“快干支微”的線網分級體系,快線公交在中心城區服務三鎮快速聯系的長距離、集中客流;在新城區服務遠郊新城與主城交通樞紐快速聯系的向心客流。干線公交在中心城區服務組團間大型居住、就業片區聯系的中長距離客流;在新城區服務新城與相鄰主城區域、新城之間聯系的中長距離客流。支線公交在中心城區服務相鄰組團間的中短距離客流,接駁軌道、公交快線、公交干線客流;在新城區服務鄰近的新城與主城邊緣重點區域聯系客流,以及和新城與主要鄉鎮聯系的客流。微循環公交在中心城區服務組團內部短距離客流,接駁軌道、公交快線、公交干線客流;在新城區服務新城內部各分區聯系客流。
預計到2020年,武漢市大公共交通將形成以11條400公里軌道交通為骨架,常規公交為主體,其他方式補充的綜合公共交通系統。其中常規公交線網規模約650—720條,線路總長度超過8000公里,形成快、干、支、微層次分明、功能完備的公交線網。
屆時,主城區公交站點在500米內的覆蓋率達100%;主城區二環建設用地范圍內公共交通網絡300米覆蓋率從90.1%提升至99.7%;二環至三環建設用地范圍內公共交通網絡300米覆蓋率從67.5%提升至83.7%。
有望刷卡后1小時內免費換乘
根據《規劃》,今年武漢公交將有兩次大的調整,第一次大調整將在9月份實施,53條公交線路將在園博會開幕前新增、調整或取消,線路集中在漢口區域,尤其是古田一帶多條線路被砍短。
對于部分線路“變短”給市民造成直達不便,此前武漢市交委等部門宣布:每天早高峰(6:30—8:30)、晚高峰(17:00—19:00)實施公交免費換乘,即早、晚各2小時的出行高峰時段內,乘客刷交通卡可多次免費換乘,按最高一次刷卡金額收費。在征求市民意見后,相關部門設計了新的方案,將優惠換乘時間擴展至全天。即刷交通卡的乘客,全天可在首次刷卡1小時內多次換乘,按最高一次刷卡金額收費;超過1小時,進入下一個優惠周期。據悉,新方案和原方案均已上報武漢市政府,將擇優選取其一批準實施。
今年的第二次公共交通大調整將圍繞軌道3號線開通進行,預計將調整漢口中心區及漢陽地區線路,調整57條,新增14條,取消4條。對于與軌道走向平行或重復過多的線路,酌情進行調整;對于與軌道垂直相交或丁字相交的公交線路,原則上予以保留;結合相關規劃資料,以及軌道線路走向,在沿線新增、延伸、優化接駁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