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動新聞:

武當遺珠五龍宮

2013-12-02
來源: 新華網湖北頻道

     

五龍宮一角

  武當山五龍宮全稱興聖五龍宮,位于天柱峰以西的五龍峰山麓,靈應峰下,坐西朝東,背依靈應峰,上接五龍峰,環繞清幽。五龍宮是武當山建築最早、別具一格而又引人入勝的八宮之一,歷史上被稱為"神仙窟宅","靈應之地"。我國古代着名道教人物尹喜、尹軌、馬明生、陳摶等,都在這里修道有成。武當道教認為五龍宮這塊地域是"神龍洞府",是群仙神龍居住之地。所以,過去這兒曾立有一塊碑,上面刻着"洞天在近,過往低聲"。以此告誡人們,這兒一面接着天庭,一面連着神府,在此過往要靜肅低聲,以免驚擾神靈。

  據《太和山志》記載,公元七世紀初的唐貞觀年間,天下大旱,飛蝗遍地。朝廷下旨前往名山大川祈雨求福,但仍滴雨未下。最後的時刻,唐太宗李世民把目光投向了千里之外的武當山。他遣均州太守姚簡上五龍祈雨。姚簡在五龍峰遇見了五個儒生,自稱五氣龍君。他們說,此山是玄武神守護,我們看你為人正直,特尊玄武之命前來相助。隨後,大雨傾盆而下,解除了天下旱災。于是,唐太宗下旨,建造五龍祠。據說,直到今天,每年春天,武當山五龍宮村的村民都會上五龍峰舉行祈雨儀式。村里的老人們都說,五龍峰是武當山的龍脈所在。村民們祈雨的靈應岩里居住着五氣龍君,人們更習慣稱他為龍神。

  五龍祠作為武當山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座皇家廟宇,拉開了武當山古代建築的序幕。北宋時,五龍宮就有較大規模的建築,“殿宇齊備”,宋真宗賜額“五龍靈應之觀”。南宋時,戰爭頻繁,五龍宮道教建築在“百年之中,叁罹兵火”。元朝,武當道人汪真常同魯大宥率徒眾,于公元1275年修復五龍,忽必烈下旨賜額“五龍靈應宮”,元仁宗時加賜為大五龍靈應萬壽宮。至正元年即公元1341年,五龍宮提點道士李明良同邵明庚一起募建五龍大殿,次年四月,元順帝遣臣在五龍宮建金篆大醮。42年後,武當清微派開山宗师葉希真受命領都提點,任武當住持,他利用朝覲天子的機會進獻“秘祠,使天子大興其道”,不僅對五龍宮所毀建築修復如初,並新建了明真、蓬萊、步云樓等建築,使當時的五龍宮“殿宇巍峨,儀象森列”,整個建築群“壯麗嚴峻”,成為武當道教的中心。但在元末,這些建築再度毀于兵火。 明永樂十年,明成祖朱棣大興武當,在五龍進行了大規模建築,賜額為“興聖五龍宮”。明嘉靖年間,五龍宮各類殿宇道房達850間,古人盛贊五龍宮是“層層歷落怪松,擁殿千朵芙蓉”,由此可見當時建築之宏偉壯麗。清王朝不崇道教,民間的宗教活動不足以支撐武當道教的龐大規模,五百多處古建漸成廢墟一片,而民國年間的一場大火徹底燒毀了五龍宮,只剩得殘垣斷壁,留存至今。

  五龍宮宮門外為九曲十八彎的“黃河牆”遺址,盡管牆體已全部毀壞,但從殘存的牆基仍然能看出整個宮牆的宏偉。進入宮門後,宮前是二座南北對稱的碑亭,亭內各置巨石雕贔屭馱禦碑。五龍宮“龜馱碑”有十米之高,重一百多噸,刻有明朝永樂皇帝的聖旨,“太岳太和山(即武當山)各宮觀有修煉之士”,明令禁止“往來浮浪之人生事喧聒擾其靜”。

  過碑亭後,是龍虎殿,是五龍宮唯一保存完好的主體建築。龍虎殿為清代重建,坐西朝東,磚木結構。殿內中間供奉王靈官,道教的護法神,左右則是青龍、白虎,守衛宮觀山門之神。人形的青龍、白虎有五米高,是明朝的泥塑,怒目圓睜,盛氣凌人,斑斕的色彩歷經五個世紀,仍然鮮活。

  龍虎殿與真武殿之間的院子內有五口水井和兩個水池,這是五龍宮的“五井四池”。水池一圓一方,象征天地,體現了古人的陰陽觀念。五龍井代表五種顏色、五種方位,五種金木水火土,所以五井又是中國古代五行思想的體現。相傳當年為唐王朝天降甘霖的“五氣龍君”常常在此神游,五龍井和五龍宮,都因此而得名。非常神奇的是,攪動任何一口水井的水,這“五井四池”,都可見波瀾。事實上,一井打水,五井皆動,並非五氣龍君的神助,而是古代道人們精妙的設計。直通地下的五井不僅溝通了地下水,設計师們還將五井連接為一個整體。如此,即解決了水的來源,還讓彼此間互通有無。而天地日月四池是古人為土木結構的宮殿,免受火災准備的消防池。

  近年來,武當山景區開始修復五龍宮,真武殿和父母殿兩座主體建築已基本完工。真武殿現存真武銅鑄鎏金像,造型精美,高1.95米,是武當山現存最大的一座真武銅像。民國年間,五龍宮毀于一場大火,真武殿除了兩面十米高的山牆,皆被燒得面目全非,唯有真武造像巋然不動。

  如今,一條高標准的柏油馬路已經通到了五龍宮,景區停車場正在加緊施工。同時,連通五龍宮與武當山烏鴉岭景區的古神道——五龍大峽谷游步道建設也接近尾聲,連接五龍宮景區與南岩景區客運索道——五龍索道已開工建設,預計明年十月正式建成投用。五龍宮即將正式對外開放,這一雄偉罕見的歷史建築將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千朵芙蓉”將重新綻放。

[責任編輯:香港商報實習生5 ]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圖片新聞 點擊排行 更多>>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