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河南 > 地方产业

揭開中原內配的“江湖秘籍”

2015-06-04
来源:河南商報

  中原內配的智能化機器人車間

  河南商報記者 唐朝金 文/圖

  5月28日,NBA西部決賽最終以庫里領銜的勇士隊進軍總決賽而告終。當勇士隊當家花旦庫里開著他時尚的超跑載譽而歸時,你可曾想到,這位NBA炙手可熱球星的座駕的一個零件,很有可能產自萬里之外的河南孟州。

  中國內燃機轉型

  為啥放在河南討論

  近日,由中原內配集團公司主辦的“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缸套——活塞環分會五屆六次理事會議”在河南召開。在此次會議上,探討的議題也頗為“高大上”。

  “中國制造2025”、“工業4.0”、“互聯網+”,中國內燃機行業的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和服務化轉型升級,一個個代表行業頂尖水平的課題悉數登場。

  會議期間,中內協常務副會長、秘書長邢敏坦言,此次活動之所以放在河南,與河南孟州有這樣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發動機氣缸套生產企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或許你想不到,架起世界與河南聯系的小零件就是氣缸套,它相當于汽車發動機心臟的心室。生產它的企業是坐落在河南孟州的中原內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原內配)。

  全球10輛高端汽車的發動機里

  4輛有河南基因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原內配生產的氣缸套,已經被通用、福特、克萊斯勒、康明斯、奔馳、沃爾沃、菲亞特、標致-雪鐵龍等國際知名企業納入全球采購體系。

  而中原內配開疆擴土的步伐也早已遍布歐美。其產品為全球70%以上的知名汽車發動機公司主機配套,主導產品“河陽牌”氣缸套占據國內市場40%的份額,國際高端市場占有率在40%以上。

  也就是說,行駛在歐美大陸上的高端汽車10輛當中就有4輛發動機氣缸套用的是中原內配的“河陽牌”。

  那么,從1958年的一個國營農機廠到世界最大氣缸套生產企業,中原內配的晉級之路是什么?是什么樣的秘訣讓其成為世界知名汽車品牌信賴的合作伙伴?

  國際化讓企業轉危為安 開啟全球夢

  就像每一個冠軍背后都有不為人知的艱辛一樣,雖然中原內配目前已是世界三大氣缸套生產企業,其生產的“河陽牌”氣缸套已是國際知名品牌,但是在其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也不乏舉步維艱。

  資料顯示,中原內配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孟州國營農機廠,生產的主要產品是鐮刀、鋤頭等農機具,后經過技術升級,企業開始涉足氣缸套產業,并在上世紀90年代成為亞洲最大的氣缸套生產企業。

  “亞洲最大只是一個稱號,其實當時國外市場每年貢獻的產值大概在30萬美元,幾乎處于擺地攤的階段,外國知名企業根本看不上你。”中原內配董事長薛德龍表示。

  薛德龍說,由于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以及國有企業自身固有的弊病,最終矛盾在2000年左右集中爆發,“最難的時候,幾乎瀕臨倒閉,甚至想向銀行借200萬元都沒人搭理你。”

  窮則思變。在企業舉步維艱之時,中原內配決定走向更廣闊的競技場,一展身手。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必須加快與國際一流企業接軌的步伐,這樣才能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是薛德龍當時經常對員工說的一句話。

  正是在這樣的國際化思維指導下,2001年中原內配開始調整自己的戰略定位,在國內市場上繼續鞏固行業龍頭地位的同時,加大與世界500強企業的合作交流。

  “實際上,企業與國際知名品牌合作的過程,就是一個站在巨人肩膀上發展的過程,通過與國際知名品牌的合作,可以看到與對方的差距,從而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產品質量和研發能力。”薛德龍說。

  正是在這種戰略定位的指引下,2001年中原內配實現與東風康明斯的對接,并且迅速在國際上打出了影響力。隨后,福特來了,通用來了……

  此外,中原內配通過國際化之路,不僅順利轉危為安,并且于2010年成功登陸A股市場。

  自主研發 增強國際話語權

  實際上,與中原內配國際化路線相輔相成的正是不斷提升的技術創新能力。

  作為與世界知名企業配套的中原內配,其生產的發動機氣缸套能夠符合世界知名汽車企業的要求,是雙方合作的前提。

  汽車技術不斷更新換代,無形當中對中原內配的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其不斷提高自主研發能力。

  據薛德龍介紹,2002年,中原內配與東風康明斯合作一年之后,康明斯需要的氣缸套用的材質是獨特的“貝氏體”,而國內當時生產氣缸套所用的材料是硼鑄鐵,這種材質當時僅在我國大學的教課書上有一小段的文字介紹,科研人員對它的理解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于是,在幾乎兩眼一抹黑的情況下,中原內配啟動了相關氣缸套的研發工作。經過多方努力,一年之后,產品順利研制成功并經過歐洲權威機構的鑒定,質量優于世界同類產品。同時在價格上,中原內配將氣缸套售價由300多元降到130元左右,不僅為東風康明斯降低了成本,并且為自己保留了合理的利潤。

  “在我們研發出新產品之前,東風康明斯每年都虧損,通過我們的技術創新,僅此一項,東風康明斯每年可降低成本1000萬元。也恰恰是這一個技術創新,使得東風康明斯扭虧為盈,這也進一步鞏固了我們和康明斯的合作關系。”薛德龍說。

  它能第一時間拿到歐美企業新一代發動機的數據

  事實上,在經過多年與國外企業的合作之后,中原內配目前已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發體系。

  “目前國際上諸如福特和通用等整車企業的汽車發動機設計換代年限是5年,常常是這一代的發動機剛剛問世,下一代發動機的研發已提上日程。通過我們在北美、歐洲等地全球化的研發平臺,我們能夠第一時間得到這些企業下一代發動機的核心數據,這樣就有足夠時間在國內進行研發,從而達到不斷契合國外主流汽車企業的發展步伐。”薛德龍說。

  實際上,總結中原內配的國際化路線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企業通過國際化,架起了通向世界知名企業的道路,而真正叩響國際知名企業大門的仍是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正是企業不斷提升的創造力和內生力,才進一步幫助中原內配走得更遠,走得更穩。

  而這,又與《中國制造2025》不謀而合。在《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十項任務中,國家創新被放在了顯要位置。而從整個《中國制造2025》來看,創新是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

  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把“工業強國”看成一架不斷飛馳向前的機車,那么一個個類似中原內配這樣的企業,就像這臺機車上的零件,正是這些零件迸發出的不斷創新的內生力,才使得國家可以更快地由工業大國轉變為工業強國。

  又先人一步

  已有10條機器人生產線

  當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轉型的路徑越來越明晰之時,越來越多的河南企業將轉型升級的方向瞄準了智能化。

  然而,就在更多企業轉型的方向定位為由中國制造升級至中國“智”造時,中原內配的智能化代表——機器人生產線已經投產。

  5月22日,在孟州市產業集聚區內,中原內配新落成的占地1200畝的廠區顯得相當氣派。在代表著中原內配技術最為領先的缸套七廠,由中原內配自主研發的機器人正“嫻熟”地用機械手準確地抓取缸套毛坯放在生產線上,電腦通過預設好的程序,將命令傳輸給機器人,并由機器人完成命令,最終一個汽車發動機缸套經過檢測合格,裝箱運走。

  據薛德龍介紹,這樣的機器人生產線,中原內配現在有10條,并且都是自主研發的。

  未來建成

  智能化制造工廠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口紅利在逐漸消失,勞動力成本在企業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將越來越大,采用機器人生產線,雖然前期投入會比較多,但通過裝備自動化,減少了人為操作不當或檢測不精確引起的質量波動,損失減少了、訂單增多了,更符合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所以我們義無反顧地將智能化作為企業發展的下一個步驟。”薛德龍說。

  實際上,這只是中原內配智能化的一個方面。2014年,由中原內配提出設想,相關部門研發的中國氣缸套行業首個“能效管理中心”落戶中原內配。通過該“能效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坐在辦公室內,足不出戶即可實現對缸套生產、輸配、消耗實施集中動態監控和數字化管理,并且把能源管理由過去的“技術節能”轉變為“管理節能”。

  事實上,機器人生產線作為試驗項目只是中原內配的第一步,據薛德龍介紹,在機器人生產線技術成熟之后,中原內配將根據形勢引入智能化車間,最終將中原內配建設成為智能化制造工廠。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