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廠,城中村,這是中國大多數工業城市的典型特征,其演化也必然遵循城市有機更新的普遍規律。人與自然在疏離之后的重歸和諧,當下與歷史在沖突之后的傳承新生,是城市本土式進化的內在邏輯。記者用鏡頭記錄著這一地區所發生的巨變。
漢口工商業發祥地
史料記載,明朝成化初期的連年大雨,致使漢江改道形成了碼頭,催生出商賈輻輳、萬家燈火的漢正街。
清代以來,這里逐步形成“五大行”“八大作”的發展格局。至清末,硚口境內的手工業已超過1000戶,成為武漢三鎮最集中的手工業地區。“大有慶槽坊”的漢汾酒,“葉開泰”的中藥,“汪玉霞”的點心,“蘇恒泰”的雨傘,都是行內翹楚。
及至武漢開埠,以南洋煙草、宗關水廠、既濟電廠等為代表的民族工業蓬勃發展,漢口的第一度電、第一滴自來水、第一根棉紗、第一根火柴都出自這里。
【紅色激情期】
古田精神鑄就新中國工業
古田,寓意紅色之意。新中國成立之初,古田就入圍國家156項恢復性建設項目布局重點,成為華中地區重要的機電、紡織、化工基地。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在這里視察新中國第一臺手扶拖拉機。
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先經濟、后生活就是城市發展的理念,林立的煙囪與連片的簡易宿舍成為那個時代古田地區的經典印象,那一代人為武漢這座工業重鎮奉獻了全部的青春和熱情。
【紫色涅槃期】
退二進二不破不立
紫色是紅色和藍色的調和色。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大潮襲來,硚口區的傳統國企面臨挑戰,過半停產。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硚口人上下求索,苦苦探尋發展之困的破解之道。對老企業進行改制、重組、搬遷、關停,利用老廠房“退二進二”發展都市工業,引領武漢市一輪都市工業發展的浪潮,取得老工業區轉型發展的階段性成果。
【綠色生活期】
生態之城自信蝶變
今天,硚口人以生態理念和國際視野,賦予這片土地全新的未來。
首批全國新一輪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示范區,首批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第十屆中國(武漢)國際園林博覽會,世界中學生田徑錦標賽……以新經濟、新生活為主題的漢江灣正成為“現代商貿強區、美麗生態硚口”最靚麗的名片。
文/蔡欣星梁羽
額頭灣村
“城中村”改造帶來的不僅是高樓,還有適應國際化大都市要求的現代文明生活方式。
張畢湖
通過禁養、清淤、大面積種植水生植物,一個從前被交通要道圍起的“死湖”變身為張公堤森林綠帶上的明珠。
張公堤綠道
昔日塵土飛揚的張公堤,今天已是景色宜人的城市公園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