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會精神搶抓機遇 王中丙:打造戰略支點城市
正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湛江市市長王中丙5日接受采訪時表示,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令人鼓舞,至少有兩大方面與湛江目前的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關。一是報告中提出建設海洋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湛江大有可為。另一個是「一帶一路」戰略,強調區域協調發展,湛江肩負戰略支點城市的重任,機遇巨大。
作為中國南海大后方、西南出海大通道和華南西南沿海深水大港口,湛江已被列為國家「一帶一路」的海上合作戰略支點,是國家面向東盟開放的重要門戶,又是北部灣沿海經濟帶綜合實力較強的城市和粵西地區的中心城市。目前,湛江全市上下正搶抓戰略機遇期,為建好戰略支點城市不懈努力。
香港商報記者李芳李苑立
適應新常態實現「一穩二好四突破」
王中丙介紹說,去年以來,湛江認真落實廣東振興粵東西北發展戰略,全力促改革、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突出抓好交通基礎設施、產業園區建設和城市擴容提質,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有效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進中有快、快中有好的態勢。2014年,總的來說,湛江經濟呈現「一穩二好四突破」的良好運行態勢。
「一穩」是指,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258.7億元,增長10%;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246.6億元、增長14.8%,增加值734.9億元,增長12.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4.4億元,增長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01.8元,增長10.9%。
「二好」是指,一是民營經濟發展持續向好,加快全面深化改革,同步推進商事登記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有效釋放市場活力,新增市場主體3.3萬戶,其中私營企業4456戶、個體工商戶2.7萬戶;民間投資606.3億元,增長25.1%;民營經濟增加值1439.5億元,增長13%。二是市場消費持續向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62.1億元,增長13.3%。旅游消費暢旺,過夜游客15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00億元、增長28.6%。
「四突破」則是,首先固定資產突破1000億元,達到1020.8億元,增長36.2%。全市在建億元以上項目213個,增長11.5%,其中市以上123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22.9億元,增長14.2%。其次港口吞吐量突破2億噸,達到2.02億噸,增長12.4%,成為環北部灣首個、廣東第三個2億噸大港,躍居廣東港口第一梯隊。三是外貿進出口總額突破60億美元,達到63.2億美元,增長14.6%。四是機場客流量突破100萬人次,達到101.2萬人次,增長43.6%。
據介紹,目前湛江正在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實施陸海統籌、城鄉統籌、創新驅動三大戰略,著力建設海綿城市、循環城市、腳印城市「三個城市」,著力落實改革開放、生態建設、民生改善三項任務,全力建設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城市。
搶抓「一帶一路」機遇謀劃新發展
湛江是中國最早有正史記載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漢書地理志》記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餘,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崖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流離、奇石、异物,*黃金、雜繒而往……」史載表明,西漢武帝時代起,今天的湛江市的徐聞縣古港啟航,即繞行北部灣,曾到達了緬甸、印度、斯里蘭卡等地,沿途貿易交流,開辟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王中丙表示,從歷史走進現實,在「一帶一路」戰略引領下,湛江肩負著國家使命,邁向更高發展目標。目前,湛江正在加快城市建設與產業結構「雙重轉型」,堅持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
同時,湛江還圍繞國家戰略支點城市正在全力打造「五大支點」。首先是依託深水大港湛江港,打造國際航運支點;二是依託得天獨厚的地緣區位,打造中國南海門戶城市支點;三是依託鋼鐵、石化、造紙等重大產業項目,打造現代制造業支點;四是依託「南方海谷」,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海洋科技創新支點;五是依託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和湛江農墾,加快實施正大(湛江)現代農業等項目,打造熱帶特色農業支點。
倡「三個城市」理念建設生態海灣城
早在去年底,湛江市就提出要圍繞建設生態型海灣城市的目標,建設海綿城市、循環城市和腳印城市,即「三個城市」的理念。
對「三個城市」的內涵與精髓,王中丙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伴隨城市化高速發展,人口膨脹、交通堵塞和環境污染成為城市發展的困擾。從城市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我們秉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努力探索工業化與城鎮化有機結合、產業結構與城市發展「雙重轉型」的升級發展之路。2014年是湛江城市建設的蝶變之年。
據介紹,一年來,湛江完成市區15條主干道「白改黑」,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持續開展治水、治亂、治堵、治違和清地「一清四治」,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空氣質量全國第五、廣東第一。
在新的起點上,湛江會按照城市「車行要暢順、慢行要宜人、水行要生態、風行要流通、物行要循環」的要求,加快建設海綿城市、循環城市和腳印城市,以推動城市轉型,帶動產業轉型,實現產城融合、升級發展。「海綿城市」就是堅持系統治水、科學治水、依法治水,基本完成市區主要河渠環境綜合整治,構築生態水環境,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净化的海綿城市。「循環城市」就是秉持資源再生、綜合利用,發展東海島鋼鐵石化循環經濟,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市,建設「藍天碧水、藍色崛起」的循環城市。「腳印城市」就是堅持公交優先、行人優先,打造適合公交出行、單車騎行和休镕步行的腳印城市。
其中「腳印城市」是湛江打造低碳城市、推動城市轉型發展的實踐與探索。目前正在落實腳印城市「八大行動」計劃,重點落實四方面工作,一是建設生活化街道,二是打造緊湊型街區,三是科學合理分配路權,四是建設城市連續綠道,讓市民的日常出行需求通過步行基本能夠實現。目前,建設「腳印城市」的理念在湛江日益深入人心,并在一些領域先行啟動。2014年,湛江市新增純電動公交車15輛;開通湛江灣水上公共巴士;以市區主干道——椹川大道為試點,劃出相應的交通道路作為自行車道和人行道;市區開通272個自行車租賃點,首期投放5000輛公共自行車。
今年湛江將注重完善主干道公交專用車道、增開公交線路,新增更新公交車346輛;建設市區自行車、電動車廊道,完善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維護行人路權,增加人行道、綠道,建設連接中心城區的城市慢行景觀廊道;改善赤坎「三民」、霞山逸仙兩大片區,打造「生活街道」、「活力街區」。湛江的目標是通過建設腳印城市,引導廣大市民近途步行、短途騎行、中途公交出行、遠途拼車出行,力爭低碳出行比例達到30%,逐步提高到40%以上,并成為市民出行的首選。
打造「南方海谷」重要戰略平台
作為粵西科技教育中心,湛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以建設「南方海谷」為載體實施科技創新驅動戰略。王中丙推介此項戰略時表示,湛江是粵西科技教育中心,擁有廣東海洋大學、廣東醫學院、嶺南師範學院等5所高校,擁有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等國家級科研機構;擁有70多所職業中專,90多家企業技術研發機構,現有科研和專業技術人員13萬多人;擁有冠豪高新等40家高新技術企業,特別是已經初具規模的湛江小家電、醫藥、水海等傳統產業和正在興起的鋼鐵、石化、紙業等臨港大工業,為湛江實施科技創新驅動戰略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支撐。
王中丙續指,依託雄厚的科教優勢和規模初具的產業基礎,搶抓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先機,湛江堅持以建設「南方海谷」為載體,統籌推進技術、產品、市場、組織和管理創新,力促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新引擎。
對「南方海谷」的內涵,王中丙解釋說,就是以湛江灣區為中心,充分發揮科教優勢,發展海洋產業,建設海洋強市。創新科技管理體制,破除科研對接產業的體制性障礙,堅持海洋科技與海洋產業無縫對接、海洋科研與海洋生活有機結合,堅持服務海洋強國戰略,服務廣東海洋科技升級,服務湛江東海島工業新城和奮勇高新區,深化政產學研用合作,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資金鏈「三鏈」融合,打造鋼鐵、石化、造紙、家電、生物制藥、海水產品六大產業集群,打造現代海洋產業集聚高地。
另悉,「南方海谷」去年被列入廣東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重點建設平台之一。目前,湛江正在開展「南方海谷」總體和核心區規劃編制,深化校地、院地合作,打造創新聯盟,組建管理機構,面向國內外招募運營團隊,落實核心區選址,加快建設霞山智慧產業城啟動區和東海島核心區,打造「科研+市場+生活」的創新之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