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風雨十五年 探索建設生態文明樣本
【香港商報訊】記者程功明報道:金秋國慶旅游節假,位於東莞樟木頭的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吸引了近十萬人次游客前來朝拜世界最大花崗觀音聖像,觀光禮佛,休镕度假,體驗觀音山獨特的文化旅游。國慶火爆餘溫仍在,多項具有社會廣泛關注的公益文化活動又相繼在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舉辦。歷時半年的第六屆觀音山杯全國書法藝術大展順利落下帷幕,萬餘名來書法家來稿參加,精品涌現。由觀音山承辦歷時四個多月的2014城市環境與健康萬里騎行大型環保活動完美收官。活動覆蓋13省(市),近4億多市民,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是廣東民營企業首次承辦此類大型公益環保活動,彰顯了觀音山一直以來的社會責任感。10萬元全球征集《觀音山賦》活動、粵港萬人相親會等也陸續在觀音山成功舉辦。這些大型公益文化活動的召開和舉辦,拉開了觀音山建園十五周年慶祝文化活動的序幕。尤其是即將於10月19日舉行的第十一屆健康文化節暨觀音山建園十五周年慶,更是對觀音山自1999年以來,這十五年來發展建設,歷經磨難和創造輝煌的梳理和回顧。
這一系列活動也讓觀音山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刻,再次站到了社會關注的焦點上。回顧觀音山發展十五年,艱難歷程歷歷在目。
艱難創業篳路藍縷
15年前,觀音山還是一座名不見經傳的荒蕪的青山。當時,樟木頭鎮石新村投資開發觀音山正遭遇困難,剛開始的工程停頓難以為繼,觀音山成了一個燙手山芋。面對一座荒山,黃淦波不顧家人反對,不顧前途未卜的命運,毅然接手了觀音山的開發建設。
1999年11月,黃淦波與樟木頭鎮石新村村委會簽訂《聯合開發合同》承包期限為50年,合同也得到東莞市政府的批准認可。
黃淦波的決定遭到家人和朋友的反對。15年前,東莞乃至珠三角地區全部在進行工業建設,但凡有空地或山地都要想辦法改建成工業廠房和辦公廠地,面對著唾手可得的利益,黃淦波選擇了保護這座青山,為這座城市留住一片綠地,為市民提供一個可以周末休镕,親近自然的郊野綠島。正如黃淦波所言,他把觀音山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看看現在觀音山的成績,當初的決定是對的,公園年接待游客由幾千人次逐年增長至近百萬人次。
觀音山是觀音文化的承載地,以其神奇、神聖、神秘的神韻在南中國各大風景名勝區中獨具魅力。2001年,在廣東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的支持下,重建了已經片瓦不存的觀音寺。觀音山歷時三年,建成了世界最大花崗岩觀音聖像。
15年來,公園先后投入近6億元資金,對森林資源進行保護、改造林相、林木撫育、除蟲防火,對古樹名木建案立冊,對珍禽异獸栖息地設立特別保護區,對水源地圈定保護,有效地改善生態自然環境。在生態文明建設、森林資源保護、科學有序利用等方面,觀音山森林公園一直走在行業的前列。
目前,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是東莞唯一的國家級森林公園。觀音山已初具規模,初成見效。生態幾經修復,公園已是群山連綿、林木蔥鬱,擁有全東莞保護得最好、最完整、最大的原始次生林。觀音山的生態環境體系建設日臻完善,佛教文化、健康文化等旅游產業發展強勁,對當地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歷經磨難 峰回路轉
回首十五年的艱辛路,觀音山今天的成績實屬來之不易。觀音山雖然在生態保護、旅游發展、文化建設、品牌創建等諸多方面,取得了可喜業績,但發展之路卻并不平坦,可以說是「一路荊棘,一路坎坷」。
據有關報道披露,三項建設工程都先后從公園的核心景觀區直接穿越。一是西氣東輸二線天然氣管道工程,已經以填埋的方式完成了施工;二是從莞高速清溪支線工程,其規劃顯示,以打通隧道的方式穿越公園核心區,該隧道工程已在開工建設中;三是東莞供電局高壓輸電線路穿越觀音山架設線塔工程。自始至終,這三項工程是否應該穿越觀音山森林公園的爭議不斷。
專家指出,經濟發展必須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實現社會全面發展的戰略目標不能單純追求GDP增長。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子孫后代的發展,實際是竭澤而漁不可持續。全社會應形成保護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
尽管目前觀音山的發展壓力很大,日常運營仍存在諸多困難,但觀音山對未來前景依舊充滿信心,對旅游發展絲毫不敢懈怠,一定不辜負廣大游客及社會各界的期盼。觀音山將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新趨勢,提高管理的規範化水平,提高森林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的效能,積極發展森林綠色旅游,使旅游業的增長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以自然環境熏陶和培養人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創新模式 成就輝煌
觀音山建園之初,便開始了不斷的創新摸索,試圖尋找旅游發展新思路。幾經探索,觀音山選擇了通過舉辦文化活動,搭建文化平台,夯實沉澱文化,從而塑造具有觀音山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觀音山文化活動的舉辦不僅可以促進觀音山森林公園從單純的「門票經濟」向「旅游經濟」過渡,也對當地其他旅游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之后的發展中,文化在塑造品牌,提升旅游發展品位,加快發展轉型方面,一直起著凝聚和催化景區升級發展的核心作用,并使觀音山發展更有內涵。
2004年,觀音山做出了具有發展里程碑意義的文化創新。當年10月,首屆中國東莞觀音山健康文化節隆重舉行,并且提出了健康文化概念,打造起一個文化高地。自2004年起,連續舉辦了十屆「中國觀音山健康文化節」、連續舉辦六屆「全國書法藝術大展」、連續舉辦六屆「觀音山盃游記徵文創作大賽」、連續舉辦六屆「中國觀音山詩歌節」、與中國作協共同舉辦「中國作家高峰論壇」,以及先后舉辦了「東莞萬人登山節」、「孝行天下青少年傳統文化體驗行動」、「萬人相親文化節」、「觀音文化節暨佛教音樂會」等大型活動。
觀音山通過舉辦各種特色的文化活動,每年吸引近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書畫家、藝術家、作家、詩人等來到東莞,走進觀音山,促進了旅游品牌的建設,探索出一種旅游發展新模式。觀音山不僅打造了一個廣東地區知名的旅游景區,更為可貴的是樹立了文化旅游品牌,走出了具有特色的「觀音山之路」。觀音山正是通過建設特色的旅游文化,鑄就了發展的核心靈魂。觀音山以景區為載體,提供特色文化體驗,以其帶來的革新和裂變,正深層次地影響著觀音山旅游走向未來!
生態與文化和諧發展
艱辛的開創期,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有收獲,有磨難,有開發合同的糾紛,有保護生態的抗爭,但生態發展和社會效益為先的理念從未磨滅。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多年來,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在發展中始終涌動著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生態文明浪潮,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提升社會文明水平的現代化發展高度。目前來看,這正與美麗中國建設不謀而合。這無疑為致力於創造「美麗」的各大景區勾勒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觀音山始終積極踐行國家推行的生態環境政策,努力實現綠色發展、平衡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全力建設美麗中國的生態文明樣本。
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一直走在行業前列,園區占地總面積1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成為遠近聞名的天然氧吧。
在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發展佛教文化、健康文化等旅游產業的過程中取得了長足發展的同時,觀音山還長期致力於倡導益民惠眾的慈善公益文化,在豐富旅游內涵的同時,也彰顯了公眾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觀音山山清水秀,踐行了黨的十八大天藍、地綠、水净的美好願景。一棵樹好栽,培育一片森林卻不易,不少游客感叹,通過暢游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他們意識到應該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保護環境,共同開啟美麗中國生態文明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