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孝親 嶺南古鎮引文明新風
【香港商報訊】通訊員姚小琴、唐嘉俊記者冷運軍報道:金秋十月,在全國上下歡慶祖國65歲華誕、國際老人節、九九重陽節、第五個全國「敬老月」之際,擁有800年深厚歷史底蘊的嶺南四大名鎮之一的東莞市石龍鎮盛大開啟2014年敬老月系列活動。
百善孝為先。敬老、愛老、助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為培育現代社會關注、關心、關愛老人的文明新風,展示幸福石龍宜居、宜商、宜學的美麗風采,今年敬老月以「傳承中華美德弘揚敬老文化」為主題,石龍鎮向社會發出敬老倡議書,引領社會敬老、愛老、助老的文明新風。
栽種同心樹幸福扎根生
初秋時節,涼爽的秋風吹走了夏末的最后一波熱浪,一絲微弱的涼意蔓延在金沙灣公園。2014年敬老月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暨「半世紀牽手.五十年同心」金婚慶典便在這涼爽而又溫馨的氛圍中舉行,10對金婚夫婦來到人參果樹林,攜手栽種屬於他們的「愛情常青樹」,象徵著他們的愛情,猶如人參果樹般成雙成對、長長久久。
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一對金婚老人的臉上,他們小心翼翼地為樹苗鏟土、澆水。看著這些樹苗,他們都不禁想起了自己當年青蔥歲月的甜蜜時光。劉偉森、吳麗嫦夫婦還清楚地記得他們第一次見面的日期——1961年8月23日,劉叔笑著說當時看到嫦姨是「兩眼鍾情」(因為有兩隻眼睛),當年見面的剎那芳華,造就了如今51年的相守相伴,這不單單是一句玩笑話,更是一聲發自內心的愛戀。另一旁,在老城區寫對聯數十年而為石龍人民熟知的黃良、曹有枝夫婦特意寫了一副對聯,「恩愛到金婚夫唱婦隨情義厚,辛勤栽綠樹根深葉茂福澤長」,將自己用言語都表達不出來的高興和幸福通過書法表達出來。
敬老新風尚孝德匯龍城
在敬老月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上,石龍鎮發出《敬老倡議書》,號召全社會尊重老人、愛戴老人、幫助老人。百行以孝為先,一個人只有對父母長輩有孝心,才會對國家有忠心,才會對人民有愛心,才會對社會有關心,才能夠更好地傳承孝道文化,才能促進家庭和睦,才能推動社會進步。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發展,《敬老倡議書》不僅是自古享有廣東四大名鎮的石龍鎮的一份承諾,更是向全市全省乃至全社會發出的一聲響亮的吶喊,讓全社會共同攜手,扶老攜幼,營造敬老氛圍,讓敬老愛老助老形成一股文明新風,讓夕陽更紅更溫暖,讓老年人快樂安享晚年。
東莞市石龍鎮鎮長周年友表示,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石龍人民的文化瑰寶。石龍「敬老文化節」自2011年首屆舉辦以來,為石龍人民開拓了踐行敬老美德的重要平台,營造了良好的社會風尚,彰顯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文化底蘊和國際宜居城鎮的幸福魅力。今年,石龍把「敬老文化節」擴展為「敬老月」系列活動,號召全鎮市民以敬老為德、愛老為美、助老為樂,從生活點滴做起,把對父母長輩的一聲聲噓寒問暖,對鄰里鄉親的一次次守望照顧,匯集成「孝德龍城」的強大精神力量,希望各位長者繼續關心支持全鎮的發展建設,共築宜居宜商幸福石龍;同時亦是為拓寬老年朋友參與社會的舞台,豐富石龍群眾愛老助老的載體,使孝親敬老真正內化為石龍的精神追求,外化為石龍的文化形象,推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東江水繞城相守永流年
烟波浩渺的東江水滾滾南下,南北兩支流在此交匯碰撞,便形成了一河三埠的風水寶地——石龍。
據史料記載,石龍至今已有800年歷史,自宋代開始這里有人定居。因東江穿境而過,航運極為便利,在以水運為主的年代,石龍已經成為東江運輸的交通樞紐、咽喉之地,控制著大米和木材等主要農產品的流通,對整個廣東的糧食流通價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清朝末年,隨著廣九鐵路的開通,石龍更因商業繁華而成為廣東四大名鎮之一。
石龍北靠廣州,南臨深圳,毗鄰香港。改革開放后的石龍鎮,積極實施「科技興鎮」戰略,推進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和國家資訊化城鎮建設,發展工業生產和外向型經濟。今天,石龍鎮已被確定為廣東省中心鎮,逐步形成「歷史名城、生態江城、E-TOWN新城」的嶄新形象,確立了區域資訊中心、商貿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科技服務中心的五項功能。
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廣東人以水為福星,見水生財。而東江對於石龍,江水穿城而過,城雖不大,一江兩岸,繁華亦如江水流年不息, 福澤萬代。
一江水繞一座城,千載不斷。而人生如白駒過隙,覓得一知己佳人結為連理,共度五十載春秋,金婚之情堪比金堅。
在是次敬老月重頭戲「半世紀牽手.五十年同心」金婚慶典上,一曲「相敬如賓恩情重,琴瑟和鳴恩愛濃。兒孫繞膝天倫樂,福壽齊全耀德門」的優美旋律為10對金婚老人營造了浪漫溫馨而又情濃蜜意。五十載春來秋去,18000多個日子包藏了多少磨難、心酸、幸福與快樂,不易初心,正如那東江水亦不曾舍弃石龍這片土地,絲絲滋潤,沁入心田。10對金婚夫婦中年級最大的已有88歲高齡,最小的亦年逾古稀,金婚夫婦們的平均年齡超過了75歲。10對金婚夫婦中婚齡最長的杜潤泉、鄧蘭夫婦已經結婚60年了,兩人相識相知相愛相許近半個多世紀。鄧蘭老人說:「夫婦結婚后一起生活難免有摩擦,最重要的就是學會互相遷就,多替對方著想。」是次參加金婚慶典,老人欣喜開懷,笑言勝過新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