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愛國教育 加強中華認同

2019-09-06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教联会黄楚标中学师生回归校园,高唱国歌,举行升国旗仪式,为新学年揭开序幕。

  九龍社團聯會專業顧問、愛國教育青年協會理事長 簡浩賢

  香港因為歷史原因長期成為中西方文化對話的視窗,也因此,在經濟全球化向政治全球化蔓延的趨勢當中,香港首當其衝,意識形態所造成的社會撕裂尤為嚴重,特別是青少年一代,對國情不甚了解,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所推行的普世價值一知半解而信以為真,再加上受美國多年來的文化輸出等影響,國家身份認同普遍不高,以至於本土意識抬頭,家國情懷薄弱。

  青少年觀念偏激

  新民黨2018年公布了「青少年國民身份」研究報告,當中指出,有九成半香港學生曾到過內地、八成半懂得閱讀簡體字、近七成有使用微信等;但隨着香港青少年對內地的了解,還是有約半數的青少年對中國未來可以成為世界強國一事表示懷疑,僅有兩成多表示願意到內地工作或定居,甚至僅有極少部分人同意將中國歷史當成必修課。

  顯然,香港青少年並非不清楚國家正處於飛速發展的歷史階段,但經濟社會的飛躍發展並沒有促進他們對於國家身份的認同,反而更加劇他們對個人、乃至香港融入國家所帶來的同化恐懼。雖然近年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已意識到此問題,並努力想從根源作出改變,比如在反修例遊行失控後,許多人將青年問題歸咎於通識教育,但顯然要在這一代的香港青少年身上推行愛國教育並不容易,先入為主的偏激觀念和缺乏對國家的身份認同,相信是從「佔中」到反修例以來,問題不僅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愈演愈烈的問題所在。

  應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

  哲學思考中,每個人都會問自己三個問題,即「我是誰?從哪裏來?到哪裏去?」但這三個問題在香港卻難以啟齒,青少年強調自己是香港人,卻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自我否定到如斯程度?相信對中華文化缺少認識是其中的關鍵原因之一。其實回歸以來,香港的愛國主義教育並非沒有推行,但在現今意識形態多元複雜的新形勢下,每個人所站的立場都是各種利益權衡之下的選擇,這也是為什麼在推行愛國教育過程中不斷強調民族主義卻效果不彰的原因。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與魂,是促成國家身份認同的關鍵所在,要有效地在香港推行愛國主義教育,必先強化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認知及認同,通過言傳身教、寓教於樂的方式,促進家庭、學校、社會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如在非高等教育中加強國家歷史文化的教育工作;如善用民俗文化,通過鼓勵文創,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育工作;如在歡度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時,鼓勵傳統習俗,弘揚傳統技藝等。「文以載道,文以通心」,未來只有在文化領域不斷豐富市民的精神生活,不斷推動市民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從根本處密切香港與內地的關係,才能為香港青少年的認知結構和思想建設提供有力的中華人文依託。

  推動文化認同是涓滴成河的事情,需要精耕細作,細水長流,肯定不是幾屆政府積極施為就能明顯見到成效,需要有「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長遠戰略眼光和強烈歷史擔當,我們願與特區政府共同努力,讓香港青少年知仁義,懂是非,成為愛國愛港的踐行者,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建設者。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