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远举
患者急救被剪坏衣服,事情本身并不重要,真正值得深思的是,大众舆论在判断此事件时所采用的“施恩与感恩”逻辑。
据报道,近日,一名患者昏迷倒地,经过医生全力抢救后,转危为安。事后,患者家属要求医院赔偿抢救时丢失的钱款等,共1500元,后经调解,医生凑钱赔了1000。事情传出后,立刻引起了舆论对患者家属一边倒地批评,说这是一个农夫与蛇的故事。
从更大层面来看,事情本身并不重要,真正值得深思的是,大众舆论在判断此事件时所采用的“施恩与感恩”逻辑:医生救了你的命,你居然要医生赔钱,然后套上农夫与蛇的故事。
别用施恩与感恩解释行业关系
现代社会中,从消费者权益的角度看,各行各业都只是社会大分工的不同岗位,都是尽自己的职,拿自己的钱,吃自己的饭,不必感恩于任何一个人。现代社会就是把职业赋予的施恩抽离了出来,变成了一种职业要求。因此,合乎现代文明的价值观是,任何职业都要克制因职业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利益产生的施恩心理,不要用施恩与感恩去解释行业关系。行业的双方,在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范围内,合理诉求都应该得到认可。
在这次事件中,医生抢救了病人,病人缴纳十多万元的费用。并行不悖的是,根据院方的说法,医院没有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把患者口袋里的财物保管好,也应该承担责任,负责赔偿。
而当医生脱下白大褂去给孩子开家长会,他也不用感恩辛勤的园丁;而辛勤的园丁加班晚上回家,有保安在巡逻,她也不必感恩戴德;而保安生病了,去医院,也不用觉得医生是自己的恩人。
一个医生在治病救人的时候,一个消防队员在灭火抢救生命的时候,一个警察在面对匪徒保护弱者的时候,职业道德、职业义务,最终都需要通过个人的勇气、担当来实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个人勇气,可以扩展成为管理行业、调整社会关系的准则,就可以用施恩心态对待他人。
这是因为这种施恩与感恩逻辑,并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实际上,医生是这种混乱首当其冲的职业。如果医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施恩的位置上,那就必然会被病人、社会放到圣人的位置上。医生高尚,抢救病人还要收费吗?病人都要死了,没有钱了,医院难道能断药吗?
而且,当各行各业都被神圣化,进而都觉得自己付出大于收获,受尽委屈的时候,互害局面就形成了:医生说,我救了你的命,是白衣天使,你钱包丢了好意思找我赔?老师说,我是辛勤的园丁,收点礼不行吗?
进一步的,这种行业感恩与施恩逻辑硬币的另一面,则是“既然你应该感恩我,你不但不感恩,反而提出了要求,即便你这个要求合理合法,但你不感恩,我下次就如何如何”的行业威胁。
老师说,家长不检查作业我就没法教好;医生说,你不给红包我就不认真手术。每当行业事件出现,这类言论就会普遍性的存在于网络空间中。这就是对合理诉求的行业威胁性回应。
提升行业质量还是要靠法律
面对这种情况,处理这种情况,成为很多中国人生存智慧的一部分。去医院要给红包、节假日要送老师礼物、打官司要找熟人,这都是很多中国人的生存智慧。
提升行业质量,调整社会关系,是依靠道德推动,还是依靠法律,以公民权利和消费者权利来推动?这是两条不同的路径,两种不同的方法论。
尽管道德之于社会关系的调整确实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各行各业的施恩与感恩心态,也容易引发很多行业互害与行业威胁的案例。与之相比,以公民权利推动的行业规范的细则、专业化、法治化,各行各业都有明确的权利义务范围,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形成人与人、行业与人,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广泛信任与和解,才能从互害的局面中走出来。
当然,我们也应该承认,道德在调整社会关系中的作用,道德对社会稳定和人们日常生活及交往的正常具有重要的维护和保证作用。但是,在具体的行业关系中,人们可以有自发的感恩心态,也可以不必有,但医生等服务提供者却不能有施恩心态,既不能强迫别人感恩,也不能说别人不感恩就是忘恩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