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3

「文白論戰」緣於「去中國化」

2017-09-22
来源:香港商報

  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潘錫堂

  台灣的高中國文新課綱文言文與白話文的論戰,經過激烈攻防,決定維持課發會研修小組規劃的45%到55%,對此高中國文教師大多認為此舉才能挽救學生日益低落的語文能力,且對於教學現場的影響最小,是現階段最好的結果。然而究其本質,卻是台灣有人從本土意識出發,挾其「去中國化」偏狹情結,欲將中國國學乃至文言文去之而後快。

  此次論戰,源自一名大學生課審委員批判唐宋八大家是「造神」,從而揭開了連串攻防的角力戰。主張調降文言文比率者堅持的主要觀點,包括:一是文言文教材,乃是守舊主義的依賴,而且所傳達的價值觀,也已不合時宜;二是文言文的實用價值低,「學了也用不上」;三是許多國文教師填鴨式教學,只讓學生背誦,文言文徒增負擔。

  屬另一場「統獨」攻防

  事實上,文白比率的論戰,實質癥結在於意識形態而非在於文體本身,換言之,這是另一場的「統獨」爭議,而非真的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沖突。只要查看聯署主張調降文言文比率的名單,即可清楚明瞭一個事實,與其說是針對文言文而來,還不如說是文言文作者的「中國血統」。對這批人而言,無論《出師表》、《滕王閣序》或《岳陽樓記》等名文,文詞多麼優美、意境多麼脫俗,但其作者如孔明、王勃、范仲淹等均是「中國人」,台灣學生能少讀就少讀,可見文言文無法見容於主張「台獨」分子與蔡英文當局。

  再看看這些具「台獨」背景的課審委員,無視其原訴求之「程序正義」,反而透過「黑箱」產生10篇選文,台灣古詩文即佔6篇,究其動機與目的,其選文在文學上不一定要正確,但必須追求政治正確,諸如:以台灣為「主體」,思考屬於台灣的監獄文學,但卻輕忽所推薦選文雖具反殖民勵志,惟其文筆並非很好;又如:刻意遮掩其媚日之政治理念及傳播殖民現代性之事實。

  由此可見,文白論戰只是表象,究其本質,堪稱掩飾了一場從「本土化」出發而企圖達到最後「去中國化」目的文化意識形態斗爭。本來經歷百年之久的文白之爭,本質上應該與「統獨」無關。但自蔡英文上台以來,以強烈的「排他性」做法,強調並宣揚本土意識,在文教領域尤具爭議性。試觀一年多以來,蔡當局藉課綱審查「自導自演」,從歷史到國文力推目的在加速「去中國化」的所謂「改革」,不僅打算調降高中古文課量,並在現行高職歷史課本強化意識形態的灌輸,種種倒行逆施的政策作為不啻為「文化刨根」,不僅將促使台灣喪失傳承傳統文化的能量,進而阻絕於中華文化本位之外,更會配合其自說自話的「以利於台灣的『國家』重建」,裨遂其「文教台獨」的目的。

  謀割裂中華文化不得人心

  總之,美國哈佛大學以中國國學作為通識教材,反襯台灣「文白爭議」之弔詭與荒謬。誠如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日前強調,台灣有股勢力一直在課綱與教材等問題上動手腳,在教育和文化領域搞「去中國化」,圖謀割裂台灣與中華文化的血脈聯繫;他進而批評,這實際上並非一場單純的「文白之爭」,而是又一次「去中國化」的動作,實質就是要「滅其文」、「滅其史」,磨滅台灣年輕人心中中華文化的痕跡,這種做法是不得人心的。吾人深表贊同。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