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農界立法會議員 何俊賢
在此非常感謝《香港商報》特予筆者欄位,讓筆者藉回歸20周年的機會談談漁農界的點滴。要談回歸,必須要談,也最值得談的,便是「一國兩制」這個制度。而漁農界作為香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要回顧這個行業和界別20年的發展,自然也離不開「一國兩制」這條主軸。
漁農界需要一國兩制
初涉這個行業之時,不少業界前輩告訴筆者,漁農界相信是香港首個能夠充分體會「一國兩制」的群體。香港開埠以來,捕撈漁民一直來往香港及內地水域作業。及至建國之時,香港仍受英國殖民地政府管治。對不少國家而言,守護領土水域及漁業資源絕對是一件寸步不讓的事情,由此推之,當時的香港漁民要到內地水域作業實在是天方夜譚。不過,為了香港漁民,國家繼續容許他們在內地水域捕魚,時任總理周恩來還特別設立港澳流動漁民協會予以管理。是以在1997年前,港澳流動漁民已是身處香港的中國國民。若沒有「一國」,這些年來絕對沒有漁業養起一代港人的奮斗故事。
沒有盲推一國一制
有反對派不斷抹黑「一國兩制」,并誣衊國家及特區政府盲目要將香港變成所謂「一國一制」和「一國1.5制」,然而這種毫無根據和不切實際的大話,在漁民面前卻完全經不起考驗。必須指出,「一國一制」本屬「一國」中最「正常」的事情。而國家要在香港推行「一國一制」,莫說1997年,可能在1949年解放戰爭已可做到,但國家從理性角度出發,要將香港的特殊性「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為國家和人民帶來最大的正能量,故「一國兩制」絕對是最理性的策略。事實上,回歸以來,不少漁、農民身處內地生產,自然要受到國家的法律、法規規管。但是,國家在推出漁、農相關政策之時,很多時候仍會將香港漁、農民這些特殊生產群體分開考慮,務求以最切合業界發展的角度施政,讓業界平穩發展。
就如國家於2006年向漁船發放燃油補貼之初,并無一并向港澳流動漁船發放,自香港漁民團體聯會多番爭取后,農業部亦從善如流於2009年向港澳流動漁船發放半額補貼。在此,筆者站在漁民立場,當然希望國家能夠在此政策上「一國一制」,全額發放,不過農業部當時解釋當初不發放,以致后來發放半額,全在於「一國兩制」之下,特區亦理應肩負責任。在政治責任而言,這確實合情合理。而若沒有「一國兩制」,更連半額也是免談。特別一提,國家特別容許港澳流動漁民在入戶地擁有戶籍及參選人大的權利,事實上這種在符合法理及「一國兩制」框架下的適度融合,亦對漁民帶來一定的生產便利。部分別有用心人士故意以「一國兩制」設下「楚河漢界」,與國家保持一定距離,其實最終只會削弱香港優勢,受害的最終是港人。
港獨份屬萬惡
無疑,天下間并無完美的制度,就如我們業界亦期望經過更廣泛的討論以后,「一國兩制」能夠更進一步地推動各行各業的發展,讓業界可以在內地作更多參與和投資。就例如,可在香港構建一個「休镕垂釣基地」,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讓各地游客能夠經香港出入境到內地水域活動。如此經營方式,勢必讓香港的垂釣行業及各行各業更具魅力,更有發揮空間。漁農界尚且如此,由此推之,「一國兩制」及國家這個強大靠山,對香港及各行各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過,現時有不少「港獨」分子不食人間煙火,莫說忽視「一國兩制」的契機,更漠視不少香港打工仔因「一國兩制」才能養妻活兒,香港不少行業才能蓬勃發展的真相。他們更別有用心地就分裂香港一事自定所謂「國界」,自作聰明,亡港之心不死。更甚者,反對派更自甘成為「港賊」,縱容「港獨」,白白浪費港人時間和機遇。事實上,香港沒有理由為了這群滋事分子而蹉跎歲月。適逢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大日子,亦是我們理性討論,重新認識基本法及「一國兩制」的良機,筆者在此寄望香港可以理性思考前路,讓接下來的發展事半功倍,追回這些年來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