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6

官員學曆棱鏡:從天之驕子到階下囚

2015-09-23
来源:九派新聞

周永康

  原標題:官員學曆棱鏡:從天之驕子到階下囚

  自十八大以來,落馬的省部級老虎達到120人。翻開他們的簡曆,落馬的官員是一個學曆高得可怕的群體。

  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研究生人口比例為3.9‰。官員的研究生比例為79%,相差超200倍。落馬的81位省部級老虎(軍隊中除徐才厚和郭伯雄,其他因資料不詳,未統計)裏有25位博士,39位研究生。

  這樣高的學曆,究竟是虛有其表,還是真才實學?他們的學曆就像一面棱鏡,映射出時代的印記。

  九派新聞記者付聰

  發軔之始

  江南地區有個習俗,將小孩子第一次上學,稱之為發軔,現在就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新中國成立之初,回到他們最開始學習的地方。

  落馬的省部級官員平均年齡59歲,差不多都出生在1955年前後,新中國此刻正在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徐建一(原中國一汽集團董事長)的名字“就是建設一汽”的縮寫。令家的5個孩子更是分別取名為“方針、政策、路線、計劃、完成”。

  他們大部分人都出生在今天依然是四五線的小縣城,令氏一家的老家在山西省平陸,那裏現在依然是國家級貧困縣。

  1963年,中國剛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全國原產油達到648萬噸。周恩來總理宣布“中國需要的石油基本自給”,中國石油產業正在大力發展。

  周永康出生的比較早,1963年的他在北京石油學院(現中共石油大學)念勘探系地球物理勘探專業,學習關於石油的知識。他所學的專業,在當時看來,是名副其實的“王牌專業”。

  此時,令計劃還在家鄉讀小學,他的語文作文從小就寫的很好。

  不久之後,新中國進入了十年動蕩的文革,知識分子被稱為“臭老九”,很多大學停止招生,全國上下掀起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熱潮。工人和知青成了最普遍的選擇,這批落馬的官員裏——有17名官員都是工人出身,13名官員都有過做知青的經曆。

  1968年的7月22日,毛澤東親自在《人民日報上》上寫:“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裏主要說的是理工大學要辦。”。根據毛澤東的“七二一指示”,工農兵大學生走上了曆史舞台。80名官員中,產生了10名幸運兒,以工農兵大學生的身份被“推薦上大學”。他們中有8個人的專業也都屬於理工方向。

  所以,在70年代初的中國大地上,當李春城(原四川省委副書記),作為工農兵大學生,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讀書的時候,令計劃已經當了3年的印刷廠工人,每個月可以領十七八元的工資。

  回頭再看周永康,那時候,他已經做了遼河石油會戰指揮部的一名技術員。

  他們每個人的命運,都還在各自的河道上流淌。

  天之驕子

  文革結束後,1977年10月國務院宣布從當年恢複高校招生制度,“高考”讓他們很多人有了上大學的機會。從城市到農村,農民、知青、工人,各色人群都在備戰高考,例如李崇禧(原政協副主席),78年參加高考時,還是四川省制藥廠的一名工人。

  現在,人們通常稱77-79級的大學生為“新三屆”。

  那三年全國共有1648萬人參加考試,只錄取了94.7萬人,錄取率僅為5.7%。“新三屆”可謂真正意義上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學曆的含金量非常高,以致於人們稱當時的大學生叫“天之驕子”。

  那時候,落馬的高官平均年齡23歲,大部分都已經參加了工作,有35人都在文革後參加了本科的考試——其中有20人還屬於“新三屆”。

  他們考取的學校相當有名氣——複旦大學、中山大學紛紛在列——從錄取學校看,重本率達到了77.3%。而2008年的衡水中學,重本率也只有70.84%。萬慶良屬於沒讀上重點的少數派,在媒體的過往報道中,萬慶良還做過複讀生,可惜填報志願失誤,於是和重點大學失之交臂。

  還有17名官員,選擇了讀專科性質的學校。專科學校在當時一樣很難考。在80年代能考上專科院校,往往意味著可以分配工作。令計劃的老鄉陳川平就考上了沈陽冶金機械專科學校。畢業之後,被分配到了太原鋼鐵公司機械廠,做了一名工人——從那裏開始了他後來的仕途之路。

  無論是讀專科還是讀本科,他們和現在的高考生一樣,都面臨著專業的抉擇。

  80年代的中國,雖然恢複了高等教育,卻仍然延續了蘇聯模式。重點的學科集中在了理工類的專業。所以,當時中國的社會流傳著“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結果考上本科的58名大學生,有29人都選擇讀理科類型的專業:從機電工程到地下采煤,官員們都選擇做了理工男,占據了半壁江山。待他們畢業後,等待他們的將是鐵飯碗。

  知識分子在80年代還是稀缺品,現在,讓我們把時間定格在1982年:

  那一年,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設的社會主義”;

  那一年,周永康已經從技術員變成了遼河石油勘探局的副局長,令計劃去了共青團中央宣傳辦公室;

  那一年,李崇禧剛剛畢業成為四川省紀委二室的一名幹事;李春城成了哈工大的研究生;

  那一年,大學生還被稱為“天之驕子”。落馬的官員,大多數還沒有任何交集。

  然而,交匯口就在前方。

  狂飆突進

  事實證明,在職教育是提高官員學曆的第一生產力。

  隨著大學畢業,官員們被分配到了各自的單位,開始自己的仕途。90年代以前,他們的學曆大多也停留在了本科,只有5個人讀到了研究生。他們需要在自己各自的崗位上奮鬥七八年才會等到升遷的機會,參加在職教育的官員相當少。

  等到90年代初,他們平均都至少是一名副處級別的幹部時,官員在職教育也迎來了高峰期——雖然那5個研究生,後來都沒參加過在職教育。

  所謂在職教育,便是已工作之人,利用業餘時間在學校學習。有58名官員都有過在職教育的經曆。所讀學校,重本率高達56.8%。

  同時,黨校也成了為了提升學曆的重要的選擇。有13名官員的研究生學曆都自來於黨校,其中9所都是中央黨校。

  於是,我們看到:工作了已有十年的陳鐵新(原遼寧省政協副主席),一邊做沈陽市政府駐歐洲代表處總代表,一邊在吉林大學世界經濟專業學習;童名謙(原湖南省政協副主席)作為共青團湖南省的宣傳部長,還要在湖南大學學習管理工程專業。

  兩年之後,二人都有增添了一名特殊的“學弟”,陳鐵新的那名學弟叫蘇榮,童名謙的學弟則叫令計劃。

  1996年,官員們的平均年齡41.1歲,有關部門制定《國家公務員職務升降暫行規定》,“在公務員的文化程度上,要求,地(廳)、司(局)以上領導幹部一般應當具有大學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同年,景春華(原河北省委常委)已經開始他的第4次在職教育,他像極了文藝複興時期開展狂飆突進的德國,在5年的時間裏,3所不同的大學中,完成了自己本科與研究生的全部學曆課程。

  接著,我們稍稍把目光轉到遠在新疆塔裏木盆地的勝利油田,那裏石油勘探會戰成績斐然,多名官員都得到了晉升,周永康便是其中之一,他已經擢升成為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的總經理。

  回到他們的在職教育上,官員們進修的專業,也發生顛覆性變化:理工類專業的人數比例從原來的52.8下降到7.6%,文科類的比例則由36.8%上升到了76.9%。理工男不再吃香,經濟管理專業成為了官員們在職教育的“香餑餑”。

  幾年之後,官員們的學曆煥然一新。18名專科出身的官員,16名學曆都提升到了研究生;53名本科出生的官員,39人學曆都升到了研究生。社會學家鄭也夫曾稱“在職官員紛紛讀‘在職研究生’,是學曆追求的一種表現。這種行為既是為自己貼金,也增添了晉升的籌碼。”

  金玉其外

  九派新聞記者注意到,還有一部分官員,學曆還想更上一層樓。

  2000年是千禧年,周永康並沒有去接受在職教育的學習,他已經做了2年的四川省委書記。

  這年8月,北京獲得申奧資格,普天同慶。遠在四川的周永康則力排眾議,提拔任用了同樣只有本科學曆的李崇禧,做了四川省的省委秘書長,同時李春城雖然和領導不和,卻獲得周永康的青睞,當了四川瀘州市委書記。

  落馬的80位省部級官員,超四分之一的官員也在2000年前後開始了博士的攻讀,他們中的有些人還可以獲得不止一個博士學位:例如周本順(原河北省委書記),他在湖南大學獲得了管理學博士,僅時隔2年,又在武漢大學獲得了法學博士。

  如今,現在依舊可以在知網上看到落馬官員的博士論文。2010年,金道銘(原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獲博士學位,其論文題目為《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研究》。論文摘要的第一句話就是“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

  同年,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被稱為“博士工廠”。

  很多官員,後來也成為諸多知名大學的客座教授甚至是博導。像何家成,被稱為學者型官員,他的第一學曆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博士,那裏被譽為中國最高的學術機構。後來他成為清華大學和中山大學的兼職教授。

  武長順則屬於比較誇張的類型,第一學曆不詳,卻最後在18所高校任兼職教授和研究員。

  然而,他們的學曆的光環,在這不久之後,就伴隨落馬而褪去——

  2012.12.6

  羅昌平實名舉報劉鐵男,舉報內容之一便是涉嫌學曆造假,同一天,李春城被紀委通報落馬,宣告了中央打虎的第一槍。

  2013.10.1

  周永康回到母校中國石油大學,參加校慶,笑容滿面。

  2014.7.29

  周永康被紀委立案審查,不到半個月,其母校的題詞署名就被人用一個火箭模型擋住,他的母校也開始了“去周行動”……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