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8

楊靖宇之孫:我家珍藏著爺爺啃的樹皮

2015-08-31
来源:中新网

楊靖宇的孫子回憶祖父事跡,仍然熱血澎湃

楊靖宇的孫子展示傳家寶—祖父時代啃過的白樺樹皮

當年的報紙以“蘇聯對日宣戰紅軍攻入偽滿”為題,報道了抗戰最后的勝利

  法制晚報訊(記者 李文姬)“我與爺爺未曾謀面,連我父親最后一次見他時也僅2歲。但英雄后人的使命感和血液一樣流淌在身體里,我除了要把抗聯精神傳播出去,還要向下一代傳續下去。我會一遍遍講,反復講。”在接受《法制晚報》記者采訪時,東北抗聯英雄楊靖宇之孫馬繼民無比堅定。

  當天記者見到馬繼民時,已是晚上九點多了。他剛下東北來京的飛機,繞了大半個北京城到了南城的酒店下榻。

  “咱把最后這點兒看完了再采訪行嗎?也就一會兒了”,馬繼民指指電視。很巧,中央臺正在開始熱播《東北抗日聯軍》電視劇。“這剛演到我爺爺去整頓磐石游擊隊。”

  “冰雪擊鼓震寰宇……白山黑水唱勝利……”伴著電視劇的片尾曲,馬繼民開始講述起英雄爺爺楊靖宇的那些年。

  最后一次回家 為女兒起名“躲兒”

  “1928年的秋天,我爺爺最后一次回家,那年他才24歲。當時我的父親只有2歲,而姑姑才剛出生5天。”馬繼民娓娓道來,“那天,奶奶和爺爺說,‘女兒生下來還沒名字呢,你給起一個再走吧。’爺爺想了想,‘你們為了我干革命東躲西藏的,就叫她馬躲兒吧。’直到多年后,抗聯老戰士對他倆說都解放這么多年了,啥都不怕也不用再躲了,姑姑才改了名叫馬錦云。”而在這些年中,他們從未再被父親抱起,甚至他的生死去向都毫無線索。

  事實上,在楊靖宇參加農民起義時已經與家里聚少離多。1923年,當時還叫馬尚德的楊靖宇考入了河南省立開封紡染工業學校。在校期間,他開始接觸很多進步人士,接受進步思想洗禮,成為了開封當地加入李大釗開辦的馬克思思想學習班的唯一會員。1925年,楊靖宇又積極投入到了“五卅”反帝愛國運動中。他的突出表現被黨組織看在眼里,于是決定派遣他回到確山從事農民運動工作,領導了著名的確山農民暴動、劉店秋收起義。

  馬繼民告訴記者,在當地已經打響知名度的楊靖宇迅速被鎖定,當局下多道通緝令四處通緝他。“當時家也被抄了,我的太奶奶就帶著我奶奶和年幼的爸爸四處躲藏,不敢回到村里,只好躲到相鄰的汝南縣搭個窩棚住下。”但另一方面,黨組織將更重的任務指派給了楊靖宇,讓他在開封、洛陽、信陽等地搞起地下工作,并決定派他去蘇聯學習,但由于種種原因中道擱淺。

  1928年,楊靖宇被調往東北。而在這之前,組織同意讓他偷偷回家見一面家人,而那短短一面之后,家里人就徹底失去了他的消息。他去了哪里?他還活著嗎?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家人心頭。他們唯一肯定的是:他去干革命了。

  “因為長期思念自己的孩子,太奶奶在1938年因病去世。還沒有解放,奶奶也去世了。臨死前奶奶將爸爸、姑姑叫至床頭,遞給他們一張照片,‘紅軍來了就拿這照片去找你爸爸吧。"

  這張照片其實是楊靖宇與同學的合照,被家人單獨劈開藏著。冬天縫在姑姑的棉襖里,天熱了就藏在墻洞里。

  “解放時我家就在京廣鐵路旁邊,過去的部隊都是順鐵路線走。我的爸爸沒事就守在鐵路旁,看到有部隊過來就拿著照片問:你們認識我爸爸嗎?他叫馬尚德。”他們哪里知道,因為革命的需要,他已在磐石游擊隊改名為楊靖宇。

  條件艱苦 幾度被至親出賣

  楊靖宇這個化名一直陪伴他直到犧牲,但這并非他使用的第一個化名。1929年春,楊靖宇就化名為張貫一深入撫順煤礦。馬繼民說道:“其間他三次被捕入獄,老虎凳、辣椒水輪番上陣對付他,胃也就是那時候被整壞了。”一年后,黨組織將楊靖宇救出并派往南滿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磐石南滿游擊隊和第三十七軍海龍游擊。而這,就是東北抗聯第一軍的前身。

  1933年秋,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在東北建立黨領導下的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指示,以南滿游擊隊和海龍游擊隊為基礎,成立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楊靖宇任師長兼政委。而后在共產國際指示下,改名為東北抗日聯軍,組織機構日趨完善。

  然而,當時為了聯合一切力量抗日,這支隊伍可以說魚龍混雜,不論什么階級成分都可以找到。而這,也讓楊靖宇在與日軍斗智斗勇的同時,背后中箭。1938年,楊靖宇最得力的助手、原東北抗聯第一軍第一師師長程斌率所部115人叛國投敵,并組成了“程斌挺進隊”。程斌投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摧毀了70多個抗聯的補給生命線—密營,致使楊靖宇部隊彈盡糧絕。

  1938年起,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調動日偽軍警6萬余人,對楊靖宇及抗聯一路軍進行“大討伐”。日偽當局采取收買漢奸、政治誘降、組建叛徒武裝等方式,對抗聯進行分化瓦解。至此,東北抗日武裝斗爭進入了極端艱難的時期。

  剖開肚皮 僅有一團棉絮

  馬繼民告訴記者,當時日軍將散居村民集合起來,俗稱并大屯,斷絕了他們與抗聯部隊的聯系。村民出門需要通報,比現在上班打卡還要嚴格。那時糧食緊缺,即使生火做飯也不敢大面積生火,要挖長長的煙道,這樣一來敵人就不會注意到遠處升起的細弱的煙。

  后來斗爭條件實在太艱苦,北滿同志開始退到蘇聯,有人建議楊靖宇不行也撤吧。“爺爺當時就講了句:‘我不能撤,我楊靖宇扛起的抗日大旗不能倒,現在走了,想再回來就太難了,老百姓也沒有了盼頭。"敵我力量太懸殊,楊靖宇清楚地知道留下只有死,但還是決絕地把生的希望拋開。

  到了1940年,部隊不斷減員。為了保存實力,楊靖宇決定化整為零,為革命保存力量。

  那一年的2月18日,楊靖宇身邊僅剩的兩名警衛員也在籌集糧食時碰到日本討伐隊,壯烈犧牲。日軍在他們身上搜到了一些物品,推斷出楊靖宇就在附近,包圍圈縮小。

  “到了第四天,我爺爺未進一粒糧,已是饑寒交迫。在山上一個看糧的窩棚,他度過了人生最后一晚,而那天恰好是那一年的正月十五。”馬繼民講到這里頓了頓。

  最后,偽排長趙廷喜告密使敵人最后找到了筋疲力盡的楊將軍,他靠在一棵大樹邊再也邁不開步。

  “敵人開始許下高官厚祿,但我爺爺都不為所動。一看勸降無望,偽通化省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發起了圍剿射殺的命令。最終,他身中數彈壯烈犧牲。”而扣動扳機的,正是跟隨程斌一同叛逃的張奚若。

  那時的東北深山上連樹皮、雜糧豆沒有了,日本人很驚訝于楊靖宇的生存力,于是剖開了他的肚子。而里面竟然沒有一粒米,只有成團的棉絮,消化不了囤積在胃里。

  為了震懾百姓,日軍殘忍地將楊靖宇的頭顱用鍘刀鍘下運到通化示眾,而身體就在山間草草蓋住。數日后,日軍請木匠雕刻出楊靖宇的頭顱,與尸身一同下葬,并請和尚為其念經。

  1946年東北光復,遼東軍區又重新將其安葬, 在墓前將告密者趙廷喜、李正西槍斃,并下《告同胞書》,將楊靖宇犧牲地蒙江縣改名為靖宇縣。1957年,楊靖宇的遺首與身子終于修復在了一起,靜靜地安息在靖宇陵園中。

  “這塊樺樹皮就是我家傳家寶”

  “對了,你要不要看我帶來的傳家寶?”采訪中馬繼民突然問道。記者聽罷欣喜萬分,連連點頭。馬繼民起身從隨身包里拿出了一團用紅布包起的東西,“難道包著烈士勛章?”記者猜測著。

  馬繼民小心翼翼地將紅布打開,記者驚訝地發現,捧在他手中的竟然是一塊小木樁。有些樹皮已經從樹上脫落,似乎動作大點兒,剩下的也會雪片般散落。

  “這塊樺樹木是1953年爸爸媽媽第一次去哈爾濱瞻仰爺爺時,當地的老戰士給他們的。樺樹是東北的物種,當年包括我爺爺在內的抗聯戰士就是吃著這些戰斗的。是一種記憶,也是一種紀念,因此格外珍貴。”馬繼民對一臉困惑的記者解釋道,“它是我家的傳家寶,我媽媽有時會把它拿出來,嚼一嚼掉下的樺樹皮。”

  馬繼民的父親在他出生前不久就因公去世,關于爺爺的故事,很多正是從媽媽口中知曉。“印象中7歲時我隨媽媽一同掃墓,陵園旁有個紀念館,里面就有很多爺爺的照片。雖然媽媽給我講了不少爺爺的事跡,但是因為當時太小,只知道爺爺是抗日英雄,并沒有強烈的感覺,甚至可以說有些陌生。大人掃墓時,我就在陵園里爬松樹玩耍。”馬繼民笑笑。

  隨著年齡增長,雖未曾與爺爺謀面,但馬繼民越來越意識到了他與爺爺間強烈的血緣關系。上了高中后,接觸了大量紅色電影、書籍的他,也越發為有這個爺爺感到驕傲自豪,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有英雄后人的樣兒。隨后,馬繼民也坦言,作為楊靖宇的后人很累,需要比別人更加謹言慎行。“媽媽只上過識字班,但卻常常為大家講爺爺的故事,并教育我不能以此炫耀,更不能給爺爺抹黑。”馬繼民說道。

  當記者問道他是否也常給下一輩講述這些事跡時,馬繼民有些無奈:“作為英烈后人有責任把歷史、精神向下一代傳播,但現在這一代可是不好灌輸咯。我家里有100多本舊貨市場淘來的書,常提醒兒子多看看,看不懂問我,也會在假期時帶孩子去東北紀念館轉轉。這些抗戰精神,除了要傳播,還要傳續下去。我會一遍遍講,反復講。”馬繼民眼神里充滿著不容置疑的堅定。

  如今,肩負著使命的馬繼民會在東北和河南老家兩地穿梭,忙著搜集抗聯史料,也不忘去看看爺爺。有時天一亮他就上山去,在楊靖宇戰斗犧牲的地方,撫摸撫摸那里的白樺樹,再和爺爺叨咕叨咕家里事兒,一待就是一整天。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