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敬一丹談網絡傳播:確實方便、熱鬧,但無法等著它像江河一樣自淨
敬一丹現場朗讀《感動中國》的頒獎詞 新文化記者 孫立國 攝
今年4月20日,敬一丹在為中國傳媒大學學生作講座時,透露了將要退休的消息。4月30日,她主持了最後一次《焦點訪談》,5月1日,她正式退休,此時,她剛剛過完60歲生日。
6月24日上午10點,身穿寬松的棉麻休閑裝,梳著利落短發的敬一丹,帶著新出版的書《我遇到你》,在東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報告廳亮相,為傳媒科學學院的師生們簽售,並被聘任為兼職教授。
去年4月,敬一丹的老搭檔白岩松,也曾帶著新書來到東北師大,也被聘為兼職教授。或許是已經退休的緣故,輕持話筒站在講台上的敬一丹,在《焦點訪談》的監督報道中發出的沉穩但不失態度的聲音,已被平和與輕松的語調所取代,無論是在說話還是聆聽,嘴角始終都是輕輕上揚的。她全程坐在由學院老師擔任的主持人對面,以受訪的姿態,完成了以《媒體新格局中新聞人的變與不變》為主題的講座。
自身形象
“確實有點保守、傳統,甚至老舊”
“主持《焦點訪談》19年直到退休,一個老公33年。”負責主持的老師,以這樣的開場白調侃著。
敬一丹笑答:“我這個形象,確實有點保守、傳統,甚至老舊。”她說,她的確不是一個很主動的人,好多事都是碰到了、趕上了,比如和愛人結婚,再比如加入《焦點訪談》。
敬一丹說,她大學畢業後,留在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工作,那是廣播最興盛的時代,而在當時,電視剛剛興起,“黑龍江電視台,和我們在一個大樓。”她調侃,當時,廣播人看電視人的眼光,有些“我們是國有企業,你們是鄉鎮企業”的色彩。
但是,1988年,她仍然放棄了廣播電台主播的“鐵飯碗”,加入了剛剛起步的央視,1996年加入《焦點訪談》,直至退休這一年。
互聯網
痛悔當時怎么沒接近他們
敬一丹評價自己“不變”的特質,是因為她在面對變化時,不知道去迎接挑戰,“當變化在眼前,我在想如何順應、適應,而不是去迎接它、挑戰它。”她說,“我是一個技術恐懼症,害怕一切有按鈕的東西。”
她提到,《焦點訪談》初創時,所在的寫字樓裏,有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公司瀛海威,當時她並不知道,每天在這間公司裏面出入的工科男們都是幹什么的,“我甚至遲鈍得一點都沒有反應,真的沒想到,有一天,他們的手,會影響到我們、威脅到我們。”敬一丹自認,這種情形的出現,一方面因為她的“遲鈍”,另一方面是因為,她正處於電視最強勢的時代,“看不到來者,這是一個最大的危險,這是我後來才意識到的。”
“當後來互聯網已經成為覆蓋一切的態勢的時候,我就痛悔,我當時怎么沒有接近他們,如果早一天接近,就會早一天看見未來。”敬一丹因此總結,媒體人身處在變化中,需要一種能力,就是遙望,需要有准備、知識積累,以及眼光。於是她不免遺憾,當時身處電視的強勢地位的自己,無法預見未來,也失去了遙望的機會。
敬一丹說,直到微博元年,她才有了這種迫在眉睫的感覺,那天,她在給大學生們講課時,問到誰用微博,整個教室的學生全部舉起了手,她說,這使作為傳統媒體人的她感到危機,也真的意識到,新媒體如此強大。
語錄
當後來互聯網已經成為覆蓋一切的態勢的時候,我就痛悔,我當時怎么沒有接近他們,如果早一天接近,就會早一天看見未來。
———敬一丹說,應該早日接近互聯網。
當很多年輕人用樹林般的舉手告訴我他們已經撲向新媒體的時候,其實那個時候給了我一份清醒,我知道,我站在傳統媒體受到嚴重挑戰的這一點上。
———敬一丹談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
各種各樣的聲音傳播浪費了我們很多精力,我們用很多時間去看那些真假難辨的東西,很多專業記者被迫去解釋那些不實的流言,這付出了很大的社會成本。
———敬一丹談傳統媒體被迫應對網上不實傳言。
《焦點訪談》
從萬眾守護 到“多半不看”
19年的《焦點訪談》主持生涯,已使敬一丹成為了這個以輿論監督著稱的欄目的符號,但是,對於《焦點訪談》,她卻直言:“格局已變。”
“《焦點訪談》的變化出現在近10年,慢慢從被千家萬戶守護的一個幸福年代,變成現在的多半都不看。”敬一丹覺得,這個變化的出現,今天依然還是一個課題,“甚至有前沿人士說,媒體格局的變化是每天、每分鍾都在變,你看到的變化,直接影響到每個人的職業生涯和媒體的未來。”此刻,敬一丹平緩而輕松的語調,變得有些低沉,“過去我們都在用發展,現在被迫要用生存這個詞。”但是,很快她就又微笑著給出答案,“我們探討任何業務問題,都離不開大背景。變和不變,就是這樣很有意思地融合在一起。”她說,遙望,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當很多年輕人用樹林般的舉手告訴我他們已經撲向新媒體的時候,其實那個時候給了我一份清醒,我知道,我站在傳統媒體受到嚴重挑戰的這一點上。”
敬一丹說,從那之後,她就更知道應該用什么樣的態度去說話,也更在意、更字斟句酌了,“因為我知道我們的受眾有了更多的選擇,電視被全家人不可選擇的居家守候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因此我在話筒前有了更多的審慎和尊重。”
網絡流言
專業記者被迫去解釋不實流言
主題講座結束後的問答環節提問方式有些特別,是通過微信面對面加群的方式,同學們在微信群中提問,老師和主持人在篩選後回答提問。
“主流媒體相互競爭的格局下,傳媒人的輿論導向如何把握”這一問題拋給敬一丹。
“現在傳播太方便了,但什么是靠譜的聲音呢?最近一兩年,主流媒體都開辟了類似真相調查的欄目,面對網絡上各種各樣的聲音,其中有流言和謠言,對此進行澄清,做專業的調查,相當於‘謠言粉碎機’,《焦點訪談》也做這個。”敬一丹說,誰來承擔謠言粉碎機的責任呢?“網絡傳播確實方便、熱鬧,但是無法等著它像江河一樣自淨。”敬一丹說,主流媒體還是承擔著這樣的責任,“各種各樣的聲音傳播浪費了我們很多精力,我們用很多時間去看那些真假難辨的東西,很多專業記者被迫去解釋那些不實的流言,這付出了很大的社會成本,但這是目前不得不做的事。”
敬一丹的聲音變得更加篤定,“其實最職業的媒體人還是在傳統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