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丙奇
一個地方越是有最牛校,或者超級校,一個學校越是有“最牛班”,越表明這個地方、這所學校的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
全班50人高考,分數全過600分,平均分660分,其中20人分數在670分以上。據媒體報道,長春市十一高中高考再創佳績,這已經是十一高中連續五年出現高考“最牛班”。這個理科班全班數學140分以上的有40人。
近年來,每到公布高考成績時,各地都會出現高考“最牛班”。對於“最牛班”的同學,他們取得優異成績,當然值得祝賀,可是,如果學校把“最牛班”作為辦學的亮點,則偏離教育本質。學校很有可能是把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在這個班,以此打造一個傑出班級。這就好比一個地方,把所有優質考生全部集中在一所學校,配備最優秀的教師,於是這所學校,霸占當地的高考高分段,全班同學都被重點高校錄取,吸引人“膜拜”。
其實,一個地方越是有最牛校,或者超級校,一個學校越是有“最牛班”,越表明這個地方、這所學校的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雖說高中不是義務教育,不強調均衡,可是,作為教育舉辦者和具體辦學者,不能把少數優質資源集中在個別學校、個別班級,這對其他學校、學生是不公平的。
近年來,一些地區和學校熱衷於一項教育創新,就是在高中設置創新班、實驗班,這所謂的創新班、實驗班,就是以前重點班的翻版,是學校在中考招生時搶生源的噱頭。而在辦學中,學校也向這類班級傾斜資源,同時更對這些學生進行嚴格的應試教育訓練,以他們在高考中的優異表現來為學校“爭光”。集中優質資源加上高強度訓練,很多學校會出現這樣的最牛高考班,在一個地區,牛中之牛,就是超級牛班了。
這種打造最牛班的辦學思路源於教育功利主義。近年來,各地教育部門為倡導素質教育,要求在高考中不得公布學校的升學率排行,可是高考升學仍舊是所有學校最為看重的,因此,學校會變著法子來宣傳本校的高考政績,最牛高考班就是其中之一。教育部門可以按規定查處學校公布升學率的做法,卻難以查處這類宣傳某一個班集體高考成績的招數。在這種情況,舉辦“最牛班”,會讓追求教育政績者找到新的辦學目標。
就如某個高校在一個省的招生名額是固定的,是一所學校學生占有招生機會,還是更多學校學生有能上這所學校的機會,就反映出教育舉辦者的不同思路,前者是教育錦標主義,只要一個“冠軍”,後者則注重學校的平等競爭,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地方教育部門應努力營造好的教育生態,而不是只關注一兩所學校。同樣,一所學校,各個班級的同學,都可自由擁有學校的資源,每個同學都得到學校一樣的尊重,那么,這種辦學環境,會讓所有學生得到更好的成長,而不是只有最牛班來撐學校的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