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向陽而生」,記得住鄉愁,看得見未來;青年入鄉「精耕土壤」,山溝溝變成年輕人的「創業園」;大余村「手拉手」,共富路上一起走……3月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汪玉成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發言時,用三句話概括了余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余村,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汪玉成作為土生土長的余村人,現在擔任余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對余村這些年來的變化頗有感觸。
余村曾是粗放發展的典型,礦石資源的過度開發,雖然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也給當地環境帶來了嚴重破壞。本世紀初,在「千萬工程」的指引下,余村關閉了礦山,拆除了水泥廠。然而,放棄採礦也意味着余村要重新尋找經濟發展的新路徑。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來到余村,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為舉棋不定的小村莊「一錘定音」。
20年來,余村上下始終用心用情守護「綠水青山」,徹底改變了過去炮聲震天響、粉塵遮太陽的模樣。「現在的余村,隨手一拍都是風景,遊客來了都說這就是夢裏家鄉的樣子。」汪玉成說。同時,余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5G網覆蓋全村,家家戶戶都用上天然氣,走幾步就是圖書館、咖啡店,五分鐘內就能找到充電樁、共享單車。2021年,余村獲評世界最佳旅遊鄉村,老百姓都吃上了「旅遊飯」、「生態飯」和「分紅飯」,日子越過越紅火。汪玉成以分紅舉例,余村每年都會從竹林碳匯、集體經營、項目入股的收入當中提取部分分給村民,去年全村實現分紅316萬元,村民人均收入更是達到了7.4萬。
值得一提的是,在現在的余村,新余村人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原村民。余村創新性地打造了青年人才社區,堅持理解青年、尊重青年、成就青年的底層邏輯,為來村裏的年輕人定製了青年友好型發展機制,創造了一種社群化生態、參與式共創、創新型經濟的發展環境,面向全球招募合夥人。
這些年,余村在實現着一條漸進式入鄉、青年入鄉的路徑,從雲村民線上參與,到「數字遊民」的短暫駐留,再到共創夥伴的項目合作,最後青年合夥人共同發展,年輕人與余村真正實現了雙向奔赴。
汪玉成認為,有人的地方才有一切,只有牢牢抓住人,特別是年輕人這個群體,一個地方的發展就有希望。
此外,余村也在不斷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邁向共同富裕。從最初的余村到「1+1+4」片區組團再擴展至覆蓋3個鄉鎮24個村的大余村,大家抱團謀發展、搞經營,共創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如今,串聯三個鄉鎮的24個村的雲上天路已經建成,余村和百萬流量的雲上草原景區也即將開通索道。流量共享後,大家都是受益者。2024年,「大余村」24個村的村集體平均經營性收入達到了254萬元。
「路子選對了,就要堅定不移走下去,這條路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之路。」汪玉成說,「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余村將繼續努力,按照高能級、現代化、國際範的標準,堅持縮小『三大差距』為主攻方向,全力打造一個不負時代期待的大余村。」(記者 謝國平 趙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