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環境衛生署今日(6日)公布,採用人工智能技術取代「誘餌普查」方式,偵測鼠隻活動情況。署方將於各區約100個鼠患風險地點安裝熱能探測攝錄機,於19個分區合共有1900支熱能探測攝錄機,成本約750萬元。有關措施已於今年1月在中西區、東區和灣仔區率先試行,最快下月公布三區數據,而全港各區第一次調查預計在今年上半年完成,食環署整理數據後會公布各區的「無鼠百分比」。
食物環境衛生署防治蟲鼠主任主管李明偉介紹,署方由2000年起,定期在指定監察地點設置誘餌,進行鼠患參考指數調查,每次調查為期3天,有50個監察點。他提到指數有多項侷限性,第一是只能反映監察地點於調查期間的老鼠分布情況,不能反映嚴重程度。第二是監察地點的覆蓋面較狹窄,第三是調查結果易受環境因素影響,公眾地方有較多人與動物的活動,容易造成干擾。第四是敏感度低。食環署因此決定採用人工智能技術與熱成像,進行辨識。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林讚育稱,新方法覆蓋面對比過往的整區指數更廣泛,食環署分區環境衛生辦事處能利用鼠患數據實行科學化鼠患防控措施,採取更有效及精準的防治辦法。至於釐定監察點範圍時會綜合考慮各鼠患統計數據,令監察範圍更全面,日後不同地點的鼠患數據可與其他數據作更深入分析,加強防控成效。
食物環境衛生署統計師張麗嫻表示,新方式會較主動,透過每日滅鼠行動、投訴分布等,掌握一系列鼠患風險的公眾地方,各區選擇200至300個監察地點,並會每半年進行一次調查,第一次調查涵蓋食環署提供防治蟲鼠服務的公眾地方,各容易出現鼠患風險的公眾地方先以地理距離,將區內相近約150米內的可監察點組成小群,其後再進行分層採樣,每次調查抽選約100個地點安裝熱能探測攝錄機,拍攝鼠患情況,以連續3天每日晚上7時至翌日早上7時、每2分鐘拍攝一次熱能影像搜集數據,合共拍攝約1080張影像。無鼠百分比是以沒有鼠隻出現的熱成像影像總數目除以熱成像影像的拍攝總數目乘以100%得出,預計今年上半年完成全港各區第一次調查預計。她提到結果是用作了解鼠隻對市民生活的滋擾,署方不考慮計算拍攝到的老鼠總數,是因為憂慮老鼠重覆出現會誇大情況,在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下採用這方法。
食物環境衛生署高級總監(潔淨及防治蟲鼠)吳國倫指,市民無需擔心私隱方面問題,因老鼠在熱能成像中僅為光點,加上不會拍攝私人樓宇內部情況,市民可以放心。至於攝錄機會安裝於約2米高位置,署方會注意監察地點有沒有需要特別注意地方,以保持有效攝錄。
頂圖:食物環境衛生署高級總監(潔淨及防治蟲鼠)2吳國倫(右二)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