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員 吳幼珉
近些年,人們常討論人工智能(AI)取代人類工作的利弊。IMF近日發布《Gen-AI:人工智能與未來工作》的研究報告,預期AI將影響全球四成就業。許多人關心的是AI在現實對自己工作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對知識工人就業衝擊較大
機械人是能完成特定任務的機械設備;AI則是用計算機模擬和擴展人類智能、知識和智慧的技術。認知的任務是收集、加工和記憶信息,按要求、信息和策略推理,生成和輸出可交流的結果,AI是一個可代替人類進行認知任務的系統。當代,機械人廣泛應用於工業生產和服務行業,例如汽車、芯片、鋼鐵等生產線使用機械人來減低工人數量和勞動量,櫃員機讓銀行減少櫃枱員工並增加大堂客戶經理的數量,從而生產出同等甚至更多、更優質的商品或服務,提高生產力。
利用知識或信息工作的人稱為知識工人,如工程師、市場分析師、產品開發人員、法律顧問、作家等。AI可代替人類進行信息勞動;ChatGPT是基於當代技術研發成功的AI工具,是人工智能發展的一次突破,觸發世界多地推出許多同類產品。與生產線上的機械人不同,AI發展對知識工人就業會帶來較大的衝擊,如事務律師的一些文書工作、銀行信貸報告製作和審批、工程設計、教材編撰,甚至公共服務的人臉識別和醫療衛生等都可利用計算機和大數據來解決。儘管AI的生成是基於過去記錄組合來完成的,卻能提高效率,使社會受益。但由於AI能取代人類工作,勞動市場的需求和工資都會因而下降,某些行業的傳統職位甚至會消失;部分勞動力會閒置,一些人則不得不從原來有較強實現自我價值的工作轉職從事對知識要求不高或需要與顧客頻繁接觸的崗位。
對人工智能的投入、研發和普及差異會擴大各國競爭力和經濟發展的差距,也會擴大全球南北生產力和收入的鴻溝。中國和美國是人工智能發展較快的兩個國家,中國更是AI發展較快的13個國家中唯一的發展中國家。科技發展一方面減少市場對勞動力需求;另一方面,掌握研發和操作AI技術的人往往屬於少數,會擴大許多地方的收入差距。雖然發達國家在AI研發和基礎建設方面有優勢,知識工人在那些國家勞動力佔比卻較高,那裏的就業市場會受到較大和較直接的衝擊。美國荷里活電影編劇感到自己工作和收入會受到AI威脅、英國初級律師和醫生抗議薪酬待遇、美西方銀行近年頻繁裁員,這些現象不僅反映經濟放緩,企業對前景缺乏信心,也與AI對勞動市場的負面影響有關。
對不同地區的影響
AI的廣泛應用加深了人們對它的認識,反而也紓緩了大眾對它取代人類的擔憂。現階段的AI雖然根據大數據的資料,替代人腦歸納信息,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生成和輸出結果,卻仍難以超越傳統思維模式,提出新的或獨特的觀點或解決方案。學生可以利用AI完成作業,但由於缺乏創造性的觀點,AI生成的文章難以作為文獻,而且不同學生的作業會出現相似格式,因為它們都是按同一個邏輯生成的。AI可以為工廠設計大、中、小型無人飛機,它們分別有不同的載重量、航速、可攀升高度和續航時間,它們的外形卻很相似。
AI也未必能將看似不相關的元素聯繫在一起,形成新的想法或方案。機械人和AI給學生上課,能照本宣科,還可以通過與學生互動來了解他們對所學知識掌握的程度,但對每位學生的學習心態和吸收知識的特徵仍比不上一名盡責的老師對學生情況的了解。簡而言之,現階段AI還不能單獨勝任發明創造,也難以了解事物個性和體現對人類的關懷。
科技進步無疑可提高生產力和改善勞動條件,歷史上每一次的產業革命都實現了那樣的目標。但即使某一發明面世標誌着量變到質變的飛躍,AI整體發展是漸進的,對勞動市場的衝擊也只會逐步呈現;其間,政府干預能起到緩衝的作用。香港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許多實物產品和服務研發或生產都不在本地進行;反之,市場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存在較多人與人交往的活動,是AI難以替代的,因而AI對香港的影響可能會相對滯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