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旭
汕頭,粵東門戶、華南要衝。
客居嶺南之後,我多次去過汕頭。
到汕頭的日子,總是好天氣。兩千多平方公里的面積,是一部厚重的地理大書,讓想像貧乏。
韓江、榕江、練江,流經市境,三江出口的沖積平原,是粵東最大的平原。因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設柵捕魚,乃稱沙汕。
汕頭灣把市區南北分開,面朝南海。將近五百公里的海岸線,勾勒出陸地和大小島嶼的優美曲線。城市中央靜臥著廣袤的蔚藍,為無數現代的樓宇懷抱。
那不是湖泊,是海。
漫長的堤岸和綠蔭沿着海濱延伸,像是生動的項圈。古邑和海,享受陽光的慈愛。海邊的石子,煥發出光彩。海燕朝朝如期而至,蹁躚在林立的桅杆,送來最初的祝福。漁帆和五洲商船的輕煙遠去,比雲彩更美麗。海風輕輕吹,像是溫柔的撫摸。在海邊撿石子,或是跟着一隻海鳥飛,海灣的世界,豐富著思想。每一滴海水,都可以是無盡的抵達。
清康熙年留下的石炮台,幽幽地注視著海灣。斑駁的石牆,泛著灰黑的苔蘚。鑄鐵的岸炮,結成深垢的鐵鏽,百年風雨,涼熱交替,永恒地折射出屈辱以及災難。以沉默作為祭禮,告慰亡靈同時表達敬畏。二十一世紀的高速,丟失了許多記憶,但岩石依舊堅硬。
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經濟圈的重要節點,連接着廈漳泉三角區、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帶,汕頭港臨近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市區距香港、高雄均不足兩百海里,擁有亞太地緣門戶的獨特區位優勢。一百六十多年前就進入遠在歐洲的恩格斯的視野:汕頭是「唯一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而今的汕頭,早已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從閉塞沉悶的「省尾國角」華麗轉身為繁榮喧囂的現代海濱城市。一個又一個嶄新城區拔地而起。科創、金融、人才應聲聚集;固定資產投資迅速增長,總量僅低於廣州、深圳、佛山;各項經濟指標全面增長。
登上東海岸華僑試驗區的高台,浩然之氣油然而生。全國唯一一個以華僑和文化為核心概念的國家級發展戰略平台,為汕頭平添城市面積四百八十平方公里。汕頭,正日益發揮經濟特區和粵東區域中心城市的示範帶動輻射作用。
抬頭仰望,面對天空溫熱的臉龐。參天的夢想,恣意狂奔,直上藍天的脊樑。多少心血,多少堅實的胸膛與臂膀,開拓出夢一般的全新疆域。更壯闊的矚望,放飛在更遙遠的遠方。
舊碼頭早已棄用。1860年開埠的「百載商埠」,呈輻射狀的老街區,鉛華褪盡,雍容不再。無法想像外交領館的屋舍毗連,無法想像商舖歡場的人流如織。開埠讓汕頭開始了西醫藥傳入的歷史,西洋諸國的醫療機構,不知是否還留有維他命和來蘇爾的氣息。當年富戶的庭院,倒塌的羅馬柱頭,爬滿了不知名的野花。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更多杳無人跡的窗戶,茫然地睜著空洞黑暗的眼睛。年青的藝術家和技工在努力「修舊如舊」,給時代的變遷立此存照。
老郵局遺址對面是「僑批」博物館。汕頭自唐代就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也是近代中國最大的移民口岸,華僑遍布世界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海水處就有華僑,有華僑處就有潮人」。曾經無窮無盡的天災人禍迫使汕頭百姓「下南洋」謀生。海外闖蕩之路布滿荊棘坎坷,稍有積蓄便委託回國的親友捎帶銀信,贍養長輩妻兒。僑批是「銀信合一」的特殊寄匯方式。是今天的書信,又不完全等同今天的書信;僑批是含淚的笑容。一封薄批,幾句囑言,只寫明托人帶回的銀兩數目,深藏了數不清的思念、辛酸和苦痛;僑批是「海邦剩馥」。一種文化的符號,不會隨時光流逝。
開埠的海關鐘樓,大理石面的樓頂大鐘,鑲嵌著黑色的羅馬數字。時針和分針,剪碎了百年光陰。一樓雄據的氣勢已消失殆盡,閱盡了滄桑,只剩了曉風暮雨送飛鴻。思想繞著時間的中軸,在極亮的光譜中,建構起思維的支架,隨風速均勻運動的鐘擺晝夜循環。感覺煥然一新。
作為中國的主要港口城市、最早開放的經濟特區,汕頭依海而立,靠海而興。海洋功能區域工作面積,是陸域面積的五倍多。
南澳,廣東第一大島,汕頭八十二個島嶼中的龍頭老大。粵東最著名的旅遊勝地。
市公益基金會的老張是活字典,領著我們閱讀汕頭。這位普通農家的兒子,始終記住離家求學前父親樸素的叮囑:虛榮的熱鬧不要湊;積蓄千萬不如薄技在身;有為善的心才有吃飯的命,把長長的一生奉獻給了家鄉。年青時一次次冒死趕往南澳,任木船在咆哮的颱風惡浪中被拋上跌下,去奔赴一縣之首的責任。六年前,他第一次領著我們登島,已經有了輪渡。兩年後,有了南澳橋。
南澳橋像汕頭母親撚出的絲線,細細彎彎飄過二十裏海面,蜿蜒在絲綢一樣柔軟的波濤上,牽起在海中嬉戲的南澳,把婉約的詩意悠悠注入溫玉般的起起伏伏。
一頭是現代的繁華,一頭是古典的淳樸,從一首詩到另一首詩不是終點,每一片在我們眼前的閃光都是海的歌唱。
老張一路上如數家珍:汕頭是潮汕文化的核心,汕頭民俗是中原與百越以及外來文化融合的結晶;汕頭話保留著古語音,古語法和古語彙;汕頭飲食因為食材得天獨厚的品質,唯求本色,原汁原味;汕頭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最少,汕頭農人精耕細作,種田如繡花;汕頭在宋時便稱海濱鄒魯。晚清,廢縣學,辦新學。民國,參照西方學制辦起中小學。抗戰後,有了高校。改革開放,潮僑更是捐資捐學。汕頭大學有著國際一流的設施,大院迎面高樓的浮雕對比著知識的強大和無知的渺小;汕頭的「好人行動」,讓一個個「汕頭好人」,彰顯出一個城市的道德水準;潮汕三市的千名尋親志願者,踏遍潮汕大地和省外十數縣,讓數百名因為戰爭、饑荒流落的八九十歲潮汕鄉親回到了兒時的家;汕頭的風景區,是「南海明珠」,幾十座大小峰巒,由地震造成了重疊天成的岩洞、石林和優質溫泉。最值得驕傲的是南澳。
南澳發掘的象山文化遺址距今八千年以上。
澳前村的宋井,充滿冰涼的寓意。海洋像雨水那樣遷徙,歷史卻已成定局。宋末那場黑色的風暴煙消雲散,末路王朝難以想像的薄暮,在井水裏凝結。如果還知道恥辱,一個暗淡的威權便只能讓人沉思。
總兵府,老舊的重門掩息了金戈鐵馬、刀光劍影。昔日的森嚴府第,靜默的花絮紛飛。戚繼光滅海盜;鄭成功奪台灣;林立的檣桅,蔽日遮天;肅穆的紅燭,映照甲板的寒光。雲氣渾濁的蒼白中,濺起了一片血紅。曾經的海聲動天,碧血丹心,歸於鳥語花香。
青澳的海角,埋藏了無數財富的秘密。海面捕魚,船底會觸到海中房屋的飛瓴。「南澳Ⅰ號」出水的瓷器滿是明朝人繪畫的牡丹、麒麟、仕女與書生。
處在台灣海峽喇叭口上的南澳是「風縣」,風況屬世界最佳之列。青山雲海中,坐落著亞洲最大的海島風電場。風車陣掀起天風海濤,構成大自然和高科技相結合的奇特風景,成為國內外旅遊的熱點。
南澳灣上的「自然之門」,是北回歸線的標誌。地球上北溫帶與熱帶的分界,從「回歸沙漠帶」來到林木繁茂的「回歸綠帶」。
行走總是雙向的。走遍汕頭,越來越深入了城市的內心。與此同時,汕頭也越來越深入了我的內心。
巨大的鐵錨懸掛着粗獷的鐵纜。遠航的意志,是汕頭的靈魂。到達是為了下一次出發。誰能遺忘鐵錨和鐵纜?
汕頭,古老而年輕的城市,地球上北回歸線與大陸海岸線相交的唯一大城市,美麗高大的鳳凰樹上盛開着金鳳花、高雅的蘭花幽香瀰漫的城市,我會一次又一次再來,走進你宏闊的自然之門,來看海、聽濤、懷古、幽思,在一部轟鳴著歷史強音的越來越渾厚、越來越輝煌的巨著里縱情徜徉。
2020年5月27日於嶺南
載2020年6月6日《人民日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