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歙縣自秦朝建縣,距今有2230多年歷史,古為徽州府及郡、州、路所在地,是古徽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東南形勝之地山清水秀,風景宜人。獨特的徽文化和“一山有四季,十裏不同天”氣候孕育出極具當地特色的物產,享有“中國名茶之鄉”、“中國枇杷之鄉”、“安徽特色果品之鄉”等美譽。
對此,歙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進一步挖掘特色物產優勢,結合“東南鄒魯”歷史特色,積極推進縣域內特色地理標誌產品申報和保護工作,自2004年以來,已有4個當地特色物產成功獲得中國地理標誌產品。
【黃山貢菊】
黃山貢菊(又稱徽州貢菊) ,主產黃山歙縣金竹村,當地山高林深,綠水長流,四季分明,溫暖濕潤,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造就其品質優良,集色、香、味、型於一體。烘制後花形完整均勻不散朵,花瓣潔白,花蒂青綠,花香暖鬱,沖泡下品味甘爽,口感滑膩,清甜回甘,淡雅自然。
黃山貢菊與杭菊、滁菊、亳菊並稱中國四大名菊。清光緒年間,北京紫禁城裏流傳紅眼病,皇上下旨,遍訪名醫良藥,徽州知府獻上徽州菊花花幹,京人泡服後眼疾即愈。於是徽菊名氣大振,被尊稱“貢菊”。
黃山貢菊自2004年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後,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產品標準化生產水準逐年提高,產品品質持續穩定。管產量由原來的800噸增產到現在的2200噸,保護區由原來的12個鄉鎮擴大到了全縣。連續多年產地收購價格穩定在80~130元/kg,比保護前單價翻了十幾倍,2021年市場價達240-300元/kg,每戶花農年均收入可達收4萬元。
【三潭枇杷】
三潭枇杷主產於歙縣境內新安江沿岸的漳潭、綿潭和瀹潭三個自然村,故名。稱為"三潭",這三個自然村一帶,群山環抱著三個大面積的深水潭,冬暖夏涼,山巒環抱,"三潭"特有的小氣候,終年雲霧縈繞,雨量充沛的氣候,為枇杷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其果形圓潤,色澤豔麗;果面潔淨,茸毛完整;光滑細膩;皮薄肉厚,甜酸適度;柔嫩多汁,細膩化渣;甜酸適度,清香爽口。 素有“天上瑤池蟠桃,地下三潭枇杷”之美譽。
“三潭”枇杷是我國四大枇杷產區之一,2012年,被譽為中國枇杷之鄉。百里新安江,萬畝枇杷園,三潭枇杷產地集中主要分佈在新安江畔的歙縣深渡鎮、坑口鄉、徽城鎮3個鄉鎮11個行政村,果園面積1.5萬畝,正常年間枇杷產量在6000-8000噸左右。
2015年10月,三潭枇杷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當地政府每年舉辦“三潭枇杷節”,通過線上電商平臺、網络直播、旅遊產品促銷等方式,線上線下共步,帶動與枇杷相關的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以此衍生出附屬產品枇杷膏、枇杷蜜,也增加了群眾經濟收入,枇杷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民的富民產業。
【大方茶】
大方茶屬綠茶類中的扁形茶,原產於歙縣老竹嶺半山中,傳說因系大方和尚創制而得名。據《歙縣誌》(1995)記載:“五代十國,大方茶已產兩浙(浙東和浙西,唐朝歙州屬浙西),並作貢品。”據李大椿主編《西湖龍井》(1992)一書記載“扁形龍井茶很可能是吸取大方茶炒制技術而發展起來的。兩種茶葉外形相似,都是扁體,只是炒茶鍋和潤鍋油不同,大方茶用荷包鍋(徽州稱鬥鍋)和菜油,而龍井茶用淺鍋和桕油。”
大方茶外形扁平飽滿,色澤綠潤,均勻齊整,具“色綠,香高,味醇,形似竹葉、扁伏光滑”品質特點。1955年,大方茶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1986年被評為安徽省優質食品,1988年於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上獲銀質獎,2008年大方製作技藝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獲得“中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和“中國茶葉學會第十屆“中茶杯”全國名優茶一等獎”。
2016年12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大方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大方茶主產於金川、三陽、杞梓裏、霞坑等鄉鎮,現有茶園面積57800畝,年產量2000餘噸,綜合產值約20億元。
【黃山白茶】
黃山白茶(徽州白茶)芽白如玉、葉薄如紙,葉脈呈乳白色;外形挺直舒展、色澤金黃透綠、勻潤顯毫;沖泡後似鳳羽有蘭花香,湯色清澈,鮮爽甜香。黃山白茶富含氨基酸等多種微量元素。
20世紀90年代初,歙縣璜田鄉茶農陸續在六聯至蜈蚣嶺海拔600米左右的高山茶園中發現多株原生狀白茶樹叢。1991年,歙縣農業局與當地茶農研製出首批樣品。2008年以來,黃山白茶進行規模化推廣,現有黃山白茶標準化、生態化茶園基地500畝,農戶種植面積達4000餘畝,茶葉一產產值達6000萬元。
黃山白茶始自宋代。为加快黃山白茶的發展,提高黃山白茶產品附加值和知名度,2014年在歙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的支持下,“黃山白茶”製作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 曹月紅成立了黃山甘白香茶業有限公司,並於2015年10月在原國家、省、市品質技術監督管理局的指導下,在當地政府關心和配合下,黃山白茶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記者 吳敏 通訊員 淩利兵)